深圳總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大廈C棟707
寶安分點:石巖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廈A座1003室
電話:0755-2393 9041
傳真:0755-2393 9117
聯系人:黃先生
手機:13699834260
網址:www.beijingdkfp.com
郵箱: cjby@163.com
深圳各區均有分點,隨叫隨到
程建白蟻公司介紹白蟻的行為
文章作者:程建白蟻防治中心發布時間:2021-03-18
程建白蟻公司介紹白蟻的行為
白蟻是一類社會性昆蟲,其行為與其群體生活方式互相配合,在許多方面非常特殊,和其他昆蟲有很大不同,所以白蟻的行為引起許多學者進行研究,但早期工作多局限于野外觀察和現象的描述。最近幾年進展很快,通過實驗分析和現代新技術的應用,對于白蟻行為的意義及其生理生化的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白蟻的營養行為
白蟻的營養行為即是在一個群體中的成員之間的營養物質的交哺現象。McMahan(1963年、1966年)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技術進行研究,重點是解決在一個群體中成員之間的食物交換式樣和比率問題,各品級是直接取食還是間接取食,怎樣由一個個體傳遞到另一個個體。#深圳殺白蟻公司
已經證實,在群體營養上工蟻擔任著最主要任務。食物首先由工蟻吞入體內。以后將已經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液體從口吐出或從腸管末端排出,喂給不能自己取食的幼蟻、兵蟻、蟻王和蟻后。#深圳白蟻公司
關于新建的群體中工蟻未產生前幼蟻的營養問題,已在配對飼養的黑翅土白蟻初期單腔巢群建立中觀察到。群內第一批幼蟻的營養由脫翅成蟲供給,把自身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從口中吐出飼養第一批幼蟻。所以自幼蟻孵出后的一段時間里,脫翅成蟲(不論雌雄)的腹部干癟、收縮,體形較配對建巢時小(劉源智等,1981年)。
活動環境的選擇
白蟻建巢地點和取食活動上都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選擇。#深圳滅白蟻公司
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內,白蟻在冬季是不進行巢外活動的。浙江東陽一帶一些農民,根據祖傳秘方,于立冬(11月初)后4個月間,出外包滅白蟻,就是掌握了臺灣乳白蟻集中巢內越冬的季節進行有效的毀巢滅蟻的方法。在長江流域,一般約3月~11月份之間,白蟻在巢外活動比較顯著。當然,在這段時間內活動強度也有很大的波動。在溫、濕度條件最適宜的時候,活動強度達到高峰;相反,在溫度過高或溫度過低的時候,則活動顯著減少,甚至完全停止。例如夏季清晨活動比較旺盛,這時溫度不太高,濕度較大。在傍晚也常有活動,而在夏季中午就絕少活動。在建筑物中的活動,這種一日之間的變化就不明顯。影響白蟻活動地點的因子,除去食料以外,主要是溫、濕度和光線的條件。例如室內的鍋爐、灶臺、水池、水管等附近,凡靠近地面一方有陰濕遮蔽的地點,野外的枯枝爛葉覆蓋物下,常為白蟻出沒之處。水分過多,形成蓄積的地點則不能引誘白蟻。臺灣乳白蟻危害鐵道車輛時,亦從車箱兩頭、廁所、水箱或爐灶、洗臉所開始侵害。#深圳治白蟻公司
在白蟻活動于物體表面時,一般都隱身于一層泥質覆蓋物下,即所謂泥被、泥線或蟻路,都是保護白蟻體內的水分使其不至于很快地蒸發到大氣里。
最后,由于白蟻常在暗處活動,所以表面看來似乎白蟻是十分畏懼光亮的。但從許多具體事實看來,白蟻對于不大強的光線似乎有適應能力。例如廣西龍州林內,往往在5月中旬的陰天,能見到成群結隊的土垅大白蟻,在地面作露天“大游行”。“游行”行列,寬2寸~3寸,長4尺~5尺,主要由成群的工蟻組成。每一工蟻口內都銜著小塊葉片,迅速前進,運往巢內。行列兩側,每隔一定距離,有排列整齊的兵蟻守衛,使其他天敵不敢侵襲。此種白蟻常于巢底及四周,另辟專室,貯藏草料,堆積的草料,常成團狀,色澤黑褐。就一般白蟻而論,都喜在陰暗處活動,查陰暗處的濕度往往較大,同時暗處往往是一些邊際角落地方,所以在暗處活動很可能是對濕度的選擇(蔡邦華、陳寧生,1964年)。
土垅大白蟻和須白蟻 Hospitalitermes 可以在白天作地面上成群結隊的采食活動。可能與這兩類白蟻的體壁幾丁化程度較強,水分不易蒸散,而且色澤較深,有一定關系。
與蟻巢有關的行動規律
蟻巢是白蟻行為的產物,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白蟻的行為。在蟻巢內,白蟻常常由這一部分爬向那一部分,在環境合宜時,白蟻亦須陸續出巢采食而經過一段時間后仍須返回巢內,所有這些行動都是受著復雜的內外因素所決定,其中有許多問題雖都有待進一步探討,但這類現象的綜合體至少反映了白蟻的活動與蟻巢的關系是顯著而密切的。#深圳除白蟻公司
白蟻巢在一個群體里可以有許多個,其中有主巢和副巢之分。例如臺灣乳白蟻的整個蟻巢系統的伸展范圍可以很大,主巢與副巢可以相隔很遠,然而各巢并不是孤立的,白蟻在各巢間不斷的互有來往,而且這種來往可能是相當頻繁。無論在主巢或單獨在副巢內噴入滅蟻藥粉,則經過4天~5天后,主巢內集中了大量的死蟻,而副巢則往往變成空巢。這些現象說明了副巢內的白蟻不是一個隔離的群體,經過一定的時間(可能是4天~5天)需回往主巢一次。
巢外活動與巢的密切關系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活動范圍是受到蟻巢限制的,一般小群體的活動范圍很局限,隨著巢群的擴大,活動范圍也加大。在臺灣乳白蟻和黑翅土白蟻中都曾發現在離開蟻巢30m以外的地點進行活動。如果以30m為半徑計算,則一個大巢群的活動面積,可達到2827.44㎡.盡管活動范圍可能還不止于此,但是終究不能象獨棲昆蟲那樣廣闊。其次在巢外停留的時間雖缺具體資料的證明,但從現象上看,是有一定時間上的限制的。例如從臺灣乳白蟻巢內施藥來看,在施藥后,往往得到消滅全群的結果,而且死蟻集中堆聚在蟻巢,似乎臺灣乳白蟻的巢外活動期不超過4天~7天。
白蟻在溫、濕度和食料分布均勻的環境內,在蟻巢近旁活動較為頻繁,即活動據點多,而且在同一部位上反復出現的次數也多。相反,在距巢較遠的區域內,活動據點的密度小,在同一部位上出現的次數也較少。黑翅土白蟻在早春季節地表活動有明顯的集中現象和連續現象,連續出現活動痕跡的地點與蟻巢區域之間的距離極近。所以,活動的地點多少,活動頻繁的強弱,實際上就反映了活動地點與蟻巢距離的遠近關系,不過在環境條件不均勻的情況下,這種規律就不很顯著(蔡邦華、陳寧生,1964年)。#深圳市防白蟻公司
發育成熟的巢群,為了有翅成蟲的分飛,各種白蟻都要在方便飛出的地方修筑形狀、大小不同,數量不等的分飛孔供有翅成蟲出巢使用。有些種類還要為有翅成蟲專門修建許多個等待分飛的候飛室。候飛室上通分飛孔,下則逐漸匯集在一粗大蟻路,通蟻巢。分飛孔的修建位置與蟻巢的距離一般都不遠,有的與蟻巢十分鄰近。在環境條件均勻的堤壩上,黑翅土白蟻蟻巢上方土表的分飛孔,常出現近似三角形的分布圖象。
白蟻的追逐、交尾及產卵行為
散白蟻、乳白蟻、土白蟻和大白蟻等的有翅成蟲分飛落地后,雄蟲即追逐雌蟲,或者在追逐中脫去四翅,或者在追逐前脫去四翅。但有些木白蟻科的白蟻,如截頭堆砂白蟻、長顎堆砂白蟻,有翅成蟲分飛落地后,沒有雌雄跟蹤追逐現象發生,所以配對飼養準確率較差(袁舜姜,1990年)。
黑翅土白蟻配對的第一天就開始交尾,一般在晚上9時至10時左右,交尾時脫翅雌、雄蟲互舐或轉圈追逐,約兩分鐘。脫翅雌、雄蟲腹末端相互接觸,并有輕微的收縮顫動,交尾過程約1分~2分鐘。結束后,脫翅雄蟲又接著舐脫翅雌蟲腹部,或其他部位,再追逐一會即分開活動。交尾可重復進行。臺灣乳白蟻配對后有些在第一天開始交配,其他則在第一天后交配,交配時間一般在白天,尤其多在上午,交配過程約經歷1分鐘(黃為良,1984年)。它們和睦相處,終生相隨。
白蟻巢群一般在建立之初的產卵是一粒一粒產出。據黃為良(1985年)觀察,黑翅土白蟻脫翅雌蟲要產卵時,常被脫翅雄蟲圍繞并舐其腹部或頭部,脫翅雌蟲靜止不動,腹部鼓脹,頭低伏,胸部稍高并翹起尾部,不停的收縮振動。卵快產出時,胸部隆起,腹部末端慢慢低伏,上下有力收縮顫動,漸將卵粒排出。有的脫翅雌蟲在卵還未完全產出時便拖著卵四處活動,與蜚蠊相似;也有由于產出的卵粒較粘,多粘掛在尾部,不易掉落,以后多由脫翅雄蟲或工蟻銜下并呈堆放置。
巢群壯大發展后,脫翅雌蟲的卵巢漸膨脹,卵巢內的卵巢管數逐年增加,開始發育為大腹蟻后,這時臺灣乳白蟻的蟻后是將卵成堆產下(黃亮文,1987年)。作者于1980年夏,協助中國農業電影制片廠拍攝《白蟻王國》時,顯微觀察了一個黑翅土白蟻大腹蟻后的產卵活動,產卵是連續不斷一粒一粒產出,但是分批成堆落下,其過程是先從生殖孔內排出一滴無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粘稠狀液體,懸吊在生殖孔口處,然后,隨著蟻后的蠕動,一粒一粒的卵從生殖孔內排出并進入粘稠狀液之中,或與它粘合一起,待卵粒具一定數量,其重量大于粘附力后,自動落下,好似將卵成堆產出一樣。
未經交配的脫翅雌蟲產出的卵粒不能孵化。但經過交尾的脫翅雌蟲,精子可在體內坐存較長時間,在這期間能繼續起受精作用。作者(1994年)曾把群體年齡為7個月的黑胸散白蟻群體中脫翅雄蟲取出,在取出后的2年中未產生補充型蟻王相配,但產出的卵粒仍可孵化。在臺灣乳白蟻新建的群體中,脫翅成蟲死亡一個多月以后,脫翅雌蟲所產的卵,其胚胎發育仍然完全(袁舜姜、李理,1986年)。補充型生殖蟻的情況則與原始型不一樣,有人在研究黑胸散白蟻時觀察到在沒有補充型蟻王存在的情況下,單獨的補充型蟻后也能產卵,所產的卵也能孵出幼蟻(陳寧生,1959年)。
白蟻的撫育行為
白蟻的護卵行為是十分突出的。當巢群新建時,蟻后、蟻王對于卵的照顧非常細致,常把卵銜在口中反復舐吮,然后吐出,并且不時地搬動卵的位置。等到巢群壯大以后,蟻后、蟻王的這類護卵工作方被工蟻所代替。蟻后在王宮內所產的卵,很快的就被工蟻搬到巢內適當的地方堆放起來。在大白蟻亞科里,蟻卵就常被堆放在菌圃內。此后工蟻對于卵也時常進行搬動并銜放在口中。所有這些動作,無疑的對于胚胎發育都非常有作用,銜卵也許可以消除霉菌,促進胚胎發育,搬動也許可以保證供應新鮮空氣,調節適當溫度。當巢群內白蟻全部死亡以后,余下的卵不久也會死亡,這種現象在乳白蟻巢中已累有所見。如果蟻卵脫離巢群的撫育,在人工的培育下,還未獲得孵化發育上的成功實例。
白蟻的卵要在其他品級的輔助下,才能順利孵化幼蟻。黑翅土白蟻的助孵行為是非常細致而十分有趣的。助孵時有脫翅雄蟲或雌蟲單獨助孵的,有脫翅雌雄蟲共同助孵或多頭工蟻一齊助孵的。卵粒將要孵化出幼蟻的前幾天,脫翅成蟲頻繁銜舐并將它搬離卵堆。卵粒孵化時,是先由卵的一端裂口。單獨助孵是一頭脫翅雌蟲(或脫翅雄蟲)或工蟻用口銜著卵的非裂口端,然后用顎須將卵殼從裂口端往非裂口端不停地梳動。不一會,曲縮一團的幼蟻露出卵殼外。此時,助孵個體停止剝動卵殼,用口器舐刷幼蟻,并對著幼蟻的口舐吮,當幼蟻的頭、觸角和足慢慢伸展開時,助孵者就用口器將還套在幼蟻腹部的卵殼剝落并將其吃掉或銜放它處。若共同助孵,則助孵者分別各銜卵的一端,這樣時間較快,約需7分鐘。單獨助孵需10分鐘左右(黃為良,1985年)。
白蟻對于幼蟻的照顧比蟻卵更為復雜。新群體的蟻王、蟻后及后來的工蟻,除經常用口對于幼蟻體表舐刷清洗外,對于尚不能自行取食的幼蟻,更須予以喂食工作,把經過消化的食物喂給幼蟻。此外最初第1齡和第2齡幼蟻甚至于連蛻皮的動作都不能獨立完成,須要依靠工蟻的幫助,才能把舊皮蛻下。
工蟻對于兵蟻以及工蟻相互之間也經常進行舐刷。一次舐刷,往往拖延時間頗長。舐刷的動作非常細致,往往反復進行數遍。有人曾多次企圖在個別工蟻身上用無害的顏料染色,以便觀察它們的活動,但是這些嘗試都失敗了。它們孜孜不倦地彼此吮舐和清潔,噴涂到它們身上的染料很快被除去了(Skaife,1955年)。其巢群內發生死蟻時,在多數情況下,由工蟻將尸體搬至巢外,或堆放在巢腔內某一處,并銜土粒等加以封蓋,構成了巢壁的一個部分。偶然也能見到在巢腔內有殘余的頭殼,因此可能工蟻也有吞食尸體的習性。
每次蛻皮后,腸內微生物隨之失去,所以必須與群體內同伴保持密切接觸,才能重新恢復腸內微生物。恢復的方法可能是通過相互喂食或吞食其他個體排出的糞便,也許還有別的方式,重新獲得共生物后,方能進行正常的代謝作用。有翅成蟲離開自己的家園,分飛到別處建立新群體時,攜帶了這些寄生物,從而它們子孫又得到感染(Skaife,1955年)。
蟻王及蟻后一般極少離開王宮,但是它們對于工、兵蟻具有吸引力,在蟻后身旁經常圍繞著一定數量的工、兵蟻。工蟻除搬運蟻卵外,并且集聚舐吮蟻后的腹部,這可能是因為蟻后的腹壁能分泌一種工蟻喜好物質的緣故。這種舐吮頗為劇烈,據Escherich(1911年)的記載,工蟻有時竟把蟻后腹壁的外皮扯下一小塊。
工蟻、兵蟻對有翅成蟲十分愛護。工蟻周到細致的撫育若蟻、促使其順利成長。在若蟻羽化為有翅成蟲后、工蟻為其順利地分飛,日夜奮筑侯飛室、分飛孔。以后工、兵蟻在分飛孔周圍觀察復雜的天氣變化,選擇在適宜的條件下,一批批送走有翅成蟲。
白蟻的防衛行為
白蟻的防衛十分復雜,不同品級有不同的防衛方法。白蟻防衛表現在許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蟻巢防衛
白蟻營巢居生活,不論木棲性、土木棲性或土棲性的白蟻都有各式各樣的蟻巢。白蟻以蟻巢為核心,取食活動都有專門的蟻道,這樣的蟻巢結構使得整個巢群在比較安全的條件下,生活、繁殖。不少白蟻有專門為蟻王、蟻后居住的“王宮”,“王宮”一般位于蟻巢的中央,或蟻巢的底部。某些土棲性白蟻的“王宮”,其結構精細,土質堅硬,好象一座小碉堡,即便遇到頑敵,也難以攻破“王宮”。所以蟻巢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防衛設施。
2.機械防衛
主要包括叮、咬和撕打,這些機械防衛普遍存在于白蟻各個類群。每當巢群受到侵犯時,兵蟻和工蟻立即趕到出事地點,與入侵的外敵格斗,這種撕打格斗十分激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以保護整個巢群的安全。當人們驚攏土垅大白蟻Macrotermes annandales
(Silvestri)時,如不小心被大兵蟻緊緊撕咬,不僅疼痛,甚至咬傷流血,有時兵蟻雖被扯斷頭胸,也不罷休。
木白蟻科的堆砂白蟻屬Cryptotermes兵蟻頭部短粗寬圓,形如消防栓,當它們得到報警的信息后,立即分散并用栓狀頭嚴嚴實實地封住圓柱狀的洞口,借以抵御外敵的入侵。產于南美的工白蟻屬Anoplotermes,每個工蟻的腹部都有特殊的收縮肌,遇敵時,強烈收縮肌肉,使腹部爆裂,頓時間將入侵者浸沒在糞便及其他腹部的內含物之中。
3.化學防衛
這是最常見的白蟻防衛,Prestwich(1983年)指出,沒有任何昆蟲能比白蟻擁有如此名目繁多的化學武器,在白蟻中有專門防衛的品級-兵蟻,這是其他昆蟲所罕見的。Quennedy 和Deligne 深入研究了兵蟻化學腺體的結構,指出白蟻化學防衛有3個主要方法,“叮”,同時將一種油性有毒的物質引入傷口;“涂”,用上唇將有毒化合物涂在入侵者的體表;“膠噴”,兵蟻在入侵者身上噴撒有刺激性的粘液。
群體內的聯系
在一個擁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成員的龐大的群體內,各個體之間有著密切的配合,各項活動進行的十分協調一致,使得整個群體的活動表現得如同一個整體一樣,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說明了在群體的內部肯定存在著一些特殊的內部聯系的生理機制。可惜現在知道得還很有限。
某些自蟻遇到危急狀況能采取急劇振動,如急跳或用頭部輕打地面而發生聲音,借以轉達信息。早期的研究者認為這些動作只在兵蟻品級中存在,Emerson(1929年)、Howse(1964年、1965年)使用了顯微攝影制片術、波紋記錄器,以及振蕩器膠帶式錄音機電生理技術等研究了白蟻的通訊和聲頻的產生問題。其結論認為:至少動白蟻Zootermopsis的與蟻和若蟲的聲音是由振蕩運動產生的,伴隨聲音有一系列追蹤現象的出現,但白蟻只是對地面振蕩的聲音產生反應,而對空氣傳播的聲音不起作用。
當巢群局部遭受到破壞時,受驚的工蟻即迅速的退往巢心,在幾分鐘后,破口處就能涌出大量的兵蟻和工蟻。工蟻口銜土粒進行修復或堵塞工作。一條直徑1.5cm的蟻路如果被拆開,常常在不到15分鐘內便封閉。當用人工挖巢的方法滅治黑翅土白蟻時,除能觀察到上面介紹的情景外,由于追挖時間較長,常有蟻王逃遁的現象發生,如果在挖巢過程中,周折較大,花費的時間過長,在追挖到主巢獲取王宮后,往往會見不到蟻后的蹤影,早被眾多的工蟻簇擁著把它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泥質王宮的壁上留下一個出宮的洞口。這些情況說明了在群體內消息傳遞是相當迅速的。傳遞消息可能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和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不同的表達方式可引起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反應。通常在人工刺激巢群時,除去看到工蟻逃避退縮外,還時常見到工、兵蟻的身體前部做迅速而劇烈的上下振動,由于上顎連續地撞擊基地而發出聲音。最后,刺激巢內的白蟻也做出同樣的動作和聲音。
從發生振撞的時間和引起發生的原因看來,可能這種振撞具有報警作用。有時,各蟲體所做出的振撞先后一致,全巢發出一遍斷續的“沙······沙”聲,在巢外就能清楚的聽到。經測定,臺灣乳白蟻巢內發出的聲頻范圍在500赫~4000赫,尤以1000赫、2000赫為突出,其聲強約20分貝(廣東昆蟲研究所,1977年)。
據 Stuart(1961年、1963年)研究,某些白蟻的搜尋及通知食物的存在和方向是和化學氣味有關,這種化學氣味是由腹腺產生的。Smythe等(1967年)發現某些真菌寄生過的木材含有某種與白蟻跟蹤信息素相類似,具有活性的物質。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研究白蟻跟蹤物質的極大興趣。白蟻是一類“社會性昆蟲”,又在黑暗的環境中生活,群體間的互相聯絡、覓食、防衛、筑巢、交哺等活動都是通過外激素的分泌發生聯系。一群工蟻走過的地面、蟻道,分泌跟蹤外激素,后面的白蟻憑觸角上感覺器的感覺,有跟蹤反應,按照前面工蟻行走的路線前進。這樣的外激素事實上等于一種化學的“通訊”物質。白蟻工蟻第3腹節~5腹節的腹面有腹腺,由一群特殊細胞所組成。這些細胞可分泌跟蹤信息激素,各類白蟻的腹腺位置不同,澳白蟻屬Mastotermes 位于第三、四、五腹節,桿白蟻屬 Styloter-mes、盲白蟻亞科Porotermitidae、草白蟻科 Hodotermitidae 僅出現于第四腹節上,而原白蟻亞科 Termopsinae、木白蟻科 Kalotermitidae、鼻白蟻科 Rhinotermitidae、白蟻科 Ter-mitinae 僅出現于第五腹節上。1979年仲崇茂等合成了白蟻追蹤信息素的類似物,并且做了詳細的生物測定,取得顯著結果。1980年韓美貞對于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巢片和被密褐褶孔、茯苓、云芝寄生過的雜木屑粗提物作了詳細的跟蹤活性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白蟻對于這些粗提物質有不同的反應。并且指出,不論是從白蟻體提取的跟蹤信息素粗提物,還是從腐木中提取的類似活性物,均有其最適濃度。如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粗提液,經稀釋后活性反而升高,但稀釋一定濃度后活性則又明顯下降。密褐褶孔腐木粗提液具有較強的跟蹤和引誘活性,而且有效活性濃度范圍也最大。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粗提液具有較強性,但無引誘活性或僅有極微弱的引誘活性;云芝腐木粗提液卻有明顯的引誘活性,但其跟蹤活性較弱。因此跟蹤物質和引誘物質是有區別的。1982年杜桐源等對于黑翅土白蟻
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跟蹤激素作了深入研究,指出:跟蹤物質的抽提以正已烷較好,丙酮和二,氯甲烷次之。
黑翅土白蟻有翅成蟲離開原來的群體,飛行一段時間落到地面后,可看到有翅雌蟲會站在一個地方,原地不動,翹起腹部,不停地振動四翅。這一系列的動作,實際上是在釋放性外激素,散發氣味,引誘雄蟲。直到雄蟲到來并進行接觸,上述動作才會停止。若在追逐過程中雄蟲掉隊,上述動作則重復出現,看來這是雌雄蟲在入土建巢前的聯絡方式。
當群體在進行采食、筑巢、哺育幼蟻等活動中,究竟那類個體在全部活動的布置安排上起著主要的作用?曾經有人認為蟻王、蟻后是最主要的個體,但還沒有事實能夠證明這一點,尤其是許多種白蟻的群體在失去蟻王、蟻后以后,一般的活動象修建巢穴、采食、哺育幼蟻等仍繼續進行。作者曾以黑胸散白蟻為試材,從它頻繁活動的蟻路上破一個小口,用添加了緩釋劑的跟蹤激素類似物,從小口處劃一條線到事先設置好的食物箱(這條線約3cm~5cm長),想改變白蟻的取食路線,使它按規定的方向前進,探索跟蹤激素在白蟻防治上的應用。試驗中觀察到率先從破口處出來的是幾頭工蟻,在破口附近徘徊,窺測方向,然后小心翼翼的沿著劃的線前進到食物箱內,待打前戰偵查的工蟻返回群體后,就有較多的工蟻從破口處爬出,并不斷增多,沿著劃的線路,往返于破口到食物箱之間,取食活動開始后才見到一部分工蟻從破口處開始修筑掩蓋身體的蟻路。這說明工蟻是覓食、筑路行為的主導者。Skaife亦認為工蟻是決定群體行為的主導者,他并且觀察到在非洲黑冢白蟻的取食行動中,屢次是由年齡較老的工蟻領先。
異群關系
由于蟻巢蟻路基本上是封閉形式的,白蟻在外界活動中又總有泥被泥線遮蓋,所以異群相遇的機會顯然不多。在黑翅土白蟻高度密集地點,即使兩個巢群相距非常近,但中間仍有一層土壁相隔,找不到可通的痕跡。在云南土白蟻Odontotermes yunnanensis Tsai ethen的土垅內經常發現有小白蟻Microtermes的巢群,這兩種不同屬的白蟻的菌圃和王宮相互交雜分布。盡管同居在一個共同的蟻冢內,但雙方的腔室和管道并不相通。在我國其他種白蟻中也都沒有發現到異種同穴或同種異群之間相互溝通的現象。同一種而不同群體的工蟻、兵蟻偶而遇合時,是互不容忍的,至少在乳白蟻和散白蟻都是這種情況。不但是兵蟻,工蟻也參加戰斗。但對于異群的蟻王、蟻后則完全是另一種現象,當把臺灣乳白蟻或黑翅土白蟻的蟻后放到同種另一個巢的外壁上時,這巢的工蟻就在蟻后下方開辟通路,外來的蟻后不久就被引入巢內,成為群體中的一個新的成員。所以對待同一種的異群份子的方式是隨著不同品級而不同的。
據Skaife(1955年)報道,非洲黑冢白蟻巢內,常有一種共棲性白蟻客蠅 Termitome-topia skaifei Zumpt,它的幼蟲是白色柔軟長達1.5mm的蛆,在蟻巢內和蟻后一樣,受到工蟻的喂育和優待,即使把蛆移入另一蟻巢時,也能同樣受到優待,它的身份好象和蟻后相同。
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