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總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大廈C棟707
寶安分點:石巖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廈A座1003室
電話:0755-2393 9041
傳真:0755-2393 9117
聯系人:黃先生
手機:13699834260
網址:www.beijingdkfp.com
郵箱: cjby@163.com
深圳各區均有分點,隨叫隨到
深圳市殺白蟻公司/白蟻主要危害蟻種的生物學(海南土白蟻的生物學)
文章作者:程建白蟻防治中心發布時間:2021-04-10
深圳市殺白蟻公司/白蟻主要危害蟻種的生物學
(海南土白蟻的生物學)
群體的分飛活動
尤其偉、平正明等(1956年)曾在廣東對海南土白蟻 Odontotermes hainanensis(Light)的分飛活動作過專題研究,得到了如下結果。
海南土蟻蟻的有翅成蟲3月出現于巢內,多集中居住在離地表10cm~30cm的菌圃腔或空腔中。每個腔室中有翅成蟲的數量極不固定,少則1頭,多則數百頭,有一次在一個校大的空腔中獲得265頭。這些集中在地面附近腔室生活的有翅成蟲,可能一部分是自深處而來,到此待飛,一部分是早在末齡若蟻階段就移動來此生活,進而羽化為有翅成蟲。生活于巢內的有翅成蟲,在不同的時期內,表現情況有所不同,在3月底4月初,它們見光而隱匿,呈背光性,但不飛翔,而在4月下旬,它們見光不畏,且有振翅向外飛翔之勢能。
當分飛要發生之前,工蟻、兵蟻的工作十分繁忙,來往絡繹不絕,紛紛在建筑通向地表的分飛孔道,在工作的個體中,以小工蟻最多,大工蟻次之,再次為兵蟻,其配合比約為61311.所筑的孔道在尚未到達適宜分飛之前,僅筑到離地表1cm~2cm處為止,地表不出現任何痕跡。一旦條件宜適,在有翅成蟲分飛前的一瞬間,工蟻,才忙于做開孔工作,打通1cm~-2cm的土層,通向地表,這時分飛孔才露于地面。
一個巢群的分飛孔不止1個,而且數目也不一定,有6個~15個之多。分飛孔的形狀呈扁圓形,有很光滑的斜道向下斜入,孔口大小一般為3cmx2cm.分飛孔內的斜道方向是指向王宮位置的,若在由多個分飛孔分布的孔區內,依照各分飛孔斜道所斜方向,各作一直線,其交叉點的垂直下方、大致就是王宮的所在地。
5月~6月間,當分飛條件成熟,無數工蟻、兵蟻為有翅成蟲出巢分飛趕筑孔道后,即圍繞洞口,個個昂首向外,各個體通過特殊地,或多或少不約而同地,一致全身激動,充分表現了高度警惕性,兵蟻張開大顎,作好了隨時攻擊的準備,它們就用這樣的狀態,保衛有翅成蟲分飛。而有翅成蟲則有不耐久等的情緒,孔口才開到一定大小,一個個便爭先恐后的擁擠出來,起翅飛翔,未見有徘徊于分飛孔的現象。有翅成蟲的分飛高度在10m~30m之間,速度快慢依風力為轉移,飛翔的距離也與風力有關,可達數百米遠。有翅成蟲分飛完畢后,從孔道內涌出許多工蟻銜土封口,守衛的工蟻,兵蟻退入孔內,封閉之后在孔口處能見到一層疏松的新土,很容易識別。
在雷州半島觀察,海南土白蟻的分飛期在5月中、下旬至6月或7月中旬,但分飛盛期是在5月中、下旬。分飛時辰都是在12:00~15:30之間,14:00~15:00居多。分飛在雷雨中進行,歷時約0.5小時。一個巢群的有翅成蟲往往一次飛完,少數是分兩次飛出。如果是分兩次分飛,第一次的分飛量大,前后兩次分飛的間隔時間可在兩個月以上(李棟等,
1988年)。
分飛條件
在廣東5、6月的氣候條件下,分飛都在連續幾天毛毛細雨或突然暴下大雷雨時發生,下大雨時有翅成蟲的分飛量較大,它能在雨中穿行分飛,好象游泳能手一般。因此,導致分飛發生的氣象條件是降雨(尤其偉,平正明,1956年;石錦祥等,1987年;李棟等,1988年)。
新群體的建立及發展發育
有翅成蟲經一度高飛后,即行降落。又經過了追逐、脫翅、配對后,找尋宜適場所入土建巢。入土后的脫翅成蟲僅在離地表6cm~30cm范圍的土內筑一小腔室,有圓形、長圓形等種,其大小也不等,一般為2cmx1cm.在一個腔室中,通常生活一對脫翅成蟲,但多配偶現象常可見到,甚至有多到12對聚在一起建巢的。在一周之內就有卵粒產出了,最多的已產出了24粒卵,卵粒都集中堆放在一處(尤其偉,平正明,1956年)。
李棟等1983年在廣東湛江官田水庫采集有翅成蟲468頭,配了138對進行實驗室飼養,觀察了脫翅、追逐、配對,入土建巢等行為,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寶貴資料。
1.產卵行為和產卵量
脫翅雌蟲在配對后的2天~5天開始產卵。卵呈橢圓形,淺米黃色,卵內胞質分布均勻。產卵前,脫翅雌蟲四處爬動,尋找宜適的產卵位置。產卵時,靜止不動,六足撐起,腹部微微收縮。卵粒產出后,脫翅雄蟲即前來銜卵,并不斷舔梳。當脫翅雄蟲把卵放下后,脫翅雌蟲也會把卵銜在口中舔梳。如果沒有脫翅雄蟲從脫翅雌蟲生殖孔外把卵銜下,卵粒就會粘在脫翅雌蟲生殖孔外。以后脫翅雄蟲還不時地舔著脫翅雌蟲的外生殖孔,又不時地去銜著卵粒四處爬動,最后將卵粒堆放起來。
海南土白蟻的新建群體中,脫翅雌蟲卵巢內卵子的成熟是分批分期的,所以在產卵過程中有間歇期、恢復期和高潮期。13個群體在45天內平均產卵量是82.5粒,一個群體最多產了136粒卵,最少的僅產卵40粒,日均產卵量是1.94粒。開始產卵頭8天內,平均每個群體產卵29.85粒,為最多。其后的8天內,平均每個群體產卵9.85粒,第三個8天內,產卵量又升高,平均每個群體產卵19.3粒,第四個8天,又有所減少。
2.卵粒的孵化
海南土白蟻的卵孵化期是25天~28天,平均27天。在卵孵化前,脫翅成蟲將卵從卵堆中搬出來,單獨放開。卵的顏色變白,卵殼變薄而透明,卵積明顯增大,肉眼可見幼蟻的觸角和六足的痕跡,卵端側出現一線痕。此時,脫翅成蟲頻繁地含卵,卵殼線痕處裂開,每含一次,幼蟻就從卵殼向外突出一些。當幼蟻快要完全脫離卵殼時,脫翅雌雄蟲中一頭含著幼蟻突出卵殼的那部分,另一頭含著卵殼向相反的方向拉扯,使幼蟻的頭、胸、腹部先后順序脫出卵殼。脫下的卵殼由脫翅成蟲吞食掉。
剛孵化出來的幼蟻身體卷縮著,側臥,足和觸角還未伸展開,身體雪白透明,脫翅成蟲連續不斷地舔梳著幼蟻,使幼蟻漸漸舒展開。從卵孵化到幼蟻開始活動,大約經歷15分鐘。在新建的群體中,脫翅成蟲的這種助孵活動要到工蟻出現后才逐步減少,待工蟻有相當數量后才完全承擔這一職能。
3.蛻皮
海南土白蟻的幼蟻蛻皮是在脫翅成蟲或成熟工蟻的幫助下進行的。幼蟻蛻皮時,靜止不動,身體側臥卷縮,體表呈灰白色,腹端呈泡狀突起。此時,脫翅成蟲將幼蟻銜起來,又放下,幼蟻的皮從頭裂縫處開蛻,脫翅成蟲不斷地舔梳著幼蟻的身體,皮慢慢地從頭、胸、腹部蛻下。當皮蛻到腹部時,脫翅成蟲就把皮撕吃掉。工蟻出現后,則與脫翅成蟲一起幫助幼蟻蛻皮,整個蛻皮歷時20分鐘。
4.撫育
海南土白蟻對子代的撫育行為表現很突出。脫翅雌蟲產出的卵,總是被脫翅成蟲含在口中舐梳,并搬到較陰暗處堆放起來。若人為將卵堆散開,它定將分散的卵粒重新堆置起來。經白蟻銜梳過的卵粒表面濕潤光滑。一對脫翅成蟲間也常互相舔刷身體。
5.工蟻和兵蟻的分化
從卵孵化至前兵蟻出現歷期是9天~16天,平均13.3天,前兵蟻發育為兵蟻歷期是4天~9天,平均是5.8天;從卵孵化至工蟻出現的歷期是15天~20天,平均為18.2天。
6.群體的發展與發育
由于飼養觀察這類白蟻的難度較大,有關群體的發展動態和發育成熟年齡報導不多,僅據李棟等(1990年)在野外用物理法預防大壩白蟻的試驗知,海南土白蟻巢群從建立到發育成熟的年齡,約在6年以內。
蟻巢結構
海南土白蟻營巢于土中,但蟻巢結構較黑翅土白蟻簡單,在成熟巢群的巢系統中,無大型主巢結構,更無泥皮、泥骨,缺乏泥質盒狀王宮。有翅成蟲產生后,巢系統中沒有特別的侯飛室供其使用。根據李棟等(1989年)研究,海南土白蟻成熟巢群的蟻巢由王宮、菌圃、空腔、和蟻路等部分組成。
1.王宮
海南土白蟻的王宮就是主巢,僅為一個底徑長度4cm~15cm、底徑寬度1.5cm~12cm,高度0.5cm~9cm大小的底平上拱的土腔室。
王宮的結構非常原始。王宮內一般無菌圃和其他任何結構,但周壁光滑,蟻王、蟻后棲息在其內。極個別的王宮內亦發現有一只小菌圃,此時蟻王、蟻后棲息在小菌圃下面或一旁。王宮內常有1條~2條主蟻道從底部穿通,蟻卵通常分散在王宮周圍約30cm之內的衛星菌圃上,或者在少見的王宮菌圃上。無菌圃的王宮內,從未發現有蟻卵存放。王宮內有許多工蟻和兵蟻活動,特別是肥大的蟻后驅體上,爬滿了工蟻和兵蟻,蟻王也經常圍繞蟻后活動或緊靠在蟻后的身旁。
王宮的入土深度在26cm~180cm之間,以入土深40cm~95cm的為多,占93.3%.
2.菌圃
由王宮(即主巢)延伸出的主蟻道周圍,尤其是主蟻道的兩側和上方,菌圃分布比較密集,近王宮的菌圃分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王宮附近基本上無菌圃分布,另一種是王宮附近,特別是王宮上方有較多的菌圃分布。
菌圃的分布規律是越靠近王宮數量越多,密度亦越大。多數巢群是在王宮附近30cm處的菌圃分布密度最大。一般接近王宮10cm~20cm處,有一個較大的菌圃,菌圃內有大量的蟻卵和幼蟻。
海南土白蟻的菌圃,一般都很小,菌圃的底徑與高度皆在3cm~5cm之間。最大的菌圃是32cmx13cmx9cm和22cmx15cmx12cm(長x寬X高)。菌圃的顏色,多為灰白褐色。菌圃質地較黑翅土白蟻的菌圃松軟,用手觸拿很容易碎爛。菌圃形狀多為面包形,少為條狀。菌圃高度1/2以下的小孔形狀近似為圓形,1/2以上的部分為條狀形并兼有近似的圓形孔。
菌圃數量是從分飛孔(1~33巢例)和泥被、泥線(33巢~45巢例)追挖至王宮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菌圃數,少則1個~2個,多則37個。由此可知,一個發育旺盛的海南土白蟻蟻巢,其菌圃數不低于37個。
3.空腔
海南土白蟻成年巢群的蟻巢結構中,空腔的數量較多。根據解剖8個蟻巢的統計,挖出菌圃和空腔的總數為238個,其中底徑在10cm以上的空腔數量就有70個,占29.4%.空腔的分布,一般與菌圃的分布間隔開,而且越近地面空腔越多。
4.蟻路
海南土白蟻通常有1條~2條主蟻路(底徑2cm~3cm以上)直穿王宮底部,在堤壩上多數是垂直于大壩的中軸線(出險原因)。主蟻路較少分叉,大都是沿著主蟻路的方向朝上,分出數條微小的支蟻路,小的支蟻路上連接著一些小菌圃。
小支蟻路的大小以其底徑計,只能容納1只~2只白蟻通過。主蟻路的大小,可達3.5cmx2cm(底徑x高),甚至更大。一般的主蟻路皆是底平上拱的扁半月形。從近地面到王宮和越近王宮的主蟻路,路形的變化甚小,不出現越近王宮蟻路越高的高路型蟻路。
從泥被、泥線通向菌圃和從菌圃通向主蟻路的是支蟻路,支蟻路都很微小。
分飛孔群到王宮(主巢)的距離在0.5m~8.1m之間。
取食活動
海南土白蟻在春季大壩上的取食活動主要是在分飛孔圖象兩側(壩走向)一定范圍(左右各3m多)內。在這個區域內泥被和泥線出現的頻次較多,取食強度也大。
海南土白蟻的取食對象,在大壩上取食植物較多。在草本植物中有茅草 Lmperratacylindrica (L)Beauv.、L.arundinacea Cyrillo.、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 (Linn)Gaerth.、Cynosuras indica Linn、含羞草 Mimosa pudica Linn、鬼燈籠 Clerodendron fortunatumLinn、鴨仔草 Lagarosiphon alternifolius (Roxb) Druce、芒草 Sauharum arundinaceumRetz、硬骨草 Arundinelle anomala Steud、雞藤草 Kummerowia striata (Thb. ) Schindl.、Lespedeza striata H.et A.等。在木本植物中有橡膠樹 Hrvea brasiliensis(Hbk.)Muell-Arg、桉樹 Eucalyptus pellita F. V. Muell. 、Eucalyptus robusta Sm.、臺灣相思樹 Acaciaconfusa Merr.等。另外,堤壩上跌落的一些碎竹片、廢紙片、蔗渣和其他一些干枯植物,也會被泥被和泥線包裹起來,進行取食。海南土白蟻在諸多的取食對象中,在茅草和桉樹上修筑的泥被和泥線的機率和頻度為最大。所以,海南土白蟻的食性雖屬廣譜性,但又對多種多樣的植物,表現出明顯的選擇性(李棟等,1989年)。
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發布:滅蟻除蟲熱線:13699834260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