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伦理片在线观看,黄色网页在线,欧美日韩福利视频,草莓视频官网入口,色人阁婷婷,恋老oldman老头同性视频

歡迎光臨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 | 咨詢熱線:13699834260
聯系我們

深圳總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大廈C棟707
寶安分點:石巖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廈A座1003室
電話:0755-2393 9041
傳真:0755-2393 9117
聯系人:黃先生
手機:13699834260
網址:
www.beijingdkfp.com
郵箱:  
cjby@163.com
深圳各區均有分點,隨叫隨到


白蟻滅治

深圳市殺白蟻公司/白蟻主要危害蟻種的生物學(黑胸散白蟻的生物學)

文章作者:程建白蟻防治中心發布時間:2021-04-10

深圳市殺白蟻公司/白蟻主要危害蟻種的生物學(黑胸散白蟻的生物學

群體的分飛活動

1.有翅成蟲的數量和雌雄性比

發育成熟的黑胸散白蟻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 一般每年都要產生一定數量的有翅成蟲在適宜的條件下舉行分飛,脫離原來的群體去建立新的群體,進行擴散繁殖。每個群體產生的有翅成蟲數量是不相等的,在成都的調查,群內有翅成蟲最少的僅126頭,最多的可達8137頭,有91.3%的群體中有翅成蟲的數量都在1000頭以內,這與群體的大小有關。不論群體內有翅成蟲的數量是多或是少,而有翅雌蟲和有翅雄蟲的比例變化卻不大,大致變動在40%~60%之間,超過或低于這個范圍的極少,而雌雄數量大體相當的要占調查群體總數的52.6%(潘演征等,1985年)。#深圳市白蟻公司

2.有翅成蟲出現期

黑胸散白蟻是當年羽化,當年分飛,但各群體的羽化發育參差不齊。由于它的蟻巢結構簡陋,缺乏保溫能力,巢中若蟻的羽化發育一方面要受氣溫轉暖早遲的影響,轉暖早的地區,轉暖早的年分,羽化發育早,反之則遲,通常南方早于北方羽化。在成都最早觀察到巢內羽化基本結束的時間,1979年是3月17日,1980年是4月1日;另一方面巢中若蟻的羽化發育還要受群體所在位置小生境的影響,出現羽化有早、有遲的差異,往往有些群體的羽化已基本結束或發生了分飛,而另一些群體的若蟻才開始羽化為有翅成蟲。在成都第一個分飛日前,已有少數群體的羽化基本完畢,占當時調查總群體數的6.7%,而絕大部分群體還未開始羽化;始飛日后不久,進入盛飛期,到第二個盛飛日出現前,仍有近一半的群體的羽化率不到50%;第二個盛飛日出現后,雖絕大部分群體已羽化結束,但還有少數群體的羽化率不到50%,占當時調查總群體數的15.8%.因為以上兩方面的原因,在一個地區使得黑胸散白蟻的羽化發育期經歷的時間很長(潘演征等,1986年)。有人曾在河南原午陽工區作過觀察,該地區從4月上旬可見到羽化了的有翅成蟲,而在5月下旬仍能見到即將羽化的老熟若蟻,羽化期前后有60天之久(王治國等,1982年)。#深圳市殺白蟻公司

3.有翅成蟲的分飛日數量與群體分飛次數

不論其分飛群體和個體的多少,只要發生了有翅成蟲分飛的當天,就算一個分飛日。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分,一年中分飛日的數量是不盡相同的。潘演征等1976年~1983年在成都一個較大范圍內作了觀察,每年的分飛季節里,可出現15個~26個分飛日,其中還有3個~6個盛飛日或稱分飛高峰日。在河南原午陽工區這樣的范圍內,1976年和1977年都出現了7個分飛日。張英俊1960年在西安見到了6個分飛日。南開大學生物系白蟻組1977年在天津觀察到有12個分飛日。盡管在一個地區每年有許多天能見到有翅成蟲分飛,這并不意味著每個群體有這樣多的分飛次數,各地定巢觀察的結果表明,多數1次或2次飛離群體,分3次以上飛離群體的甚少。#深圳市滅白蟻公司

4.有翅成蟲的分

分飛期是指每年第一個分飛日和最末一個分飛日之間這段時間。由于羽化期不一致,分飛期也不一致,羽化早的地區,分飛也發生得早,羽化遲的地區,分飛也發生得遲。#深圳市治白蟻公司

5.分飛發生時的氣象條件

在各地的分飛期中,不是每天都能見到有翅成蟲分飛,更不是每天從早到晚都能見到有翅成蟲分飛,從已經掌握的情況看,進入分飛期后,有翅成蟲的分飛,發生在晴天或晴間多云天氣的中午,大約在11:00~15:00之間,這說明分飛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而氣象條件可能是其中主要的因素。黑胸散白蟻在我國有廣闊的分布危害區,由于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在不同的地區,導致分飛發生的氣象條件不會完全一樣。#深圳市除白蟻公司

在西安黑胸散白蟻多在雨前、雨后、晴天或晴天兼多云,氣溫和土溫較高的日子里發生。分飛時的氣溫在21℃以上;相對濕度在35%~82%之間,氣壓多在947.99毫巴~963.99毫巴之間。應以土溫、氣溫、春雨和相對濕度作為分飛發生預測的參考(張英俊,1964年)。#深圳市防白蟻公司

在河南午陽黑胸散白蟻分飛多在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里發生,分飛發生時的氣溫多在17℃~20℃之間,普遍大量分飛的氣溫都在18℃以上;大氣相對濕度變動在46%~86%之間,多數群體發生分飛時的相對濕度為71%~81%之間;氣壓在993.9毫巴~1008.4毫巴之間,普遍大量分飛當天的氣壓介于993.9毫巴~998.9毫巴之間;分飛發生前數日內,尤其是發生前1日~2日內有降雨產生,在發生連續降雨后,可能連續出現分飛日。因此認為分飛發生與氣溫和降雨有關(王治國等,1982年)。#深圳市白蟻防治中心

在天津黑胸散白蟻分飛發生時的氣溫在20℃以上;與氣壓的關系不大;由于觀察當年春末夏初都較干旱,分飛照常發生,因此與降雨的關系也不大(南開大學生物系白蟻組,1977年)。

在南京導致分飛發生的主要氣象因子是20℃以上的氣溫(南京白蟻所,1972年)。

潘演征等(1985年)比較分析了成都、宜賓、樂山、重慶1976年~1979年連續4年,共計202個分飛日中,巢群分飛最多時的氣溫、相對濕度、氣壓、日照、降雨等氣象要素后指出,在成渝地區,當氣溫達到17℃便可導致黑胸散白蟻分飛;普遍大量分飛時的氣溫不低18℃,一般在20℃~26℃之間;在分飛期中,要滿足這樣的條件,常還需要一定的日照相配合。#如何滅白蟻

6.分飛期的劃分與四川盆地分飛盛期的預測

我國西南東部的四川盆地,黑胸散白蟻較為常見,且危害嚴重。它活動隱蔽,群體分散,給滅治帶來一定困難,而一年一度的分飛是群體大活動、大暴露的環節,提前作出預報,對開展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宜賓白蟻防治研究所、樂山白蟻防治所、重慶商業儲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協作,在成都、宜賓、樂山、重慶作了大量工作,把黑胸散白蟻的分飛期劃分為分飛始期、分飛盛期、分飛末期3個階段;通過氣象資料分析和刺槐物候觀察,找到了積溫和刺槐花期與分飛盛期的關系,由此可對四川盆地黑胸散白蟻.#如何治白蟻

分飛盛期進行預測。

1)分飛期的劃分 通過8年的觀察,按成蟲羽化早遲、分飛時間、狀況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

分飛始期  指始飛日到第一個分飛高峰日前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已有少數群體羽化基本結束,修好了分飛孔,分飛群體少,只占全年分飛群體的2.3%~11.6%,最初幾個分飛日,多見于生活在室內靠爐灶等處,享受溫熱特別優厚的群體。#如何殺白蟻

分飛盛期  指第一個分飛高峰日到最后一個分飛高峰日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有時起于始飛日后2天~7天,有時因倒春寒影響而發生在10天以后;分飛群體多,往往各種生境的許多群體同時分飛;每日分飛群體不低于全年分飛總數的8%,最多的達20.9%~36.6%.象這樣的分飛高峰日,每年有3個~6個,分飛群體占全年分飛群體的66.3%~83%(分飛時對氣候條件要求較高)。其中還有1個~10個一般性分飛日。總計這一階段分飛群體占全年分飛總群體數的72.7%~85.8%.#如何除白蟻

分飛末期   指最后一個分飛高峰日后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一般要經歷12天~26天,有時可拖到30天以上。在這段時間分飛的群體數量不多,占全年分飛群體數的5.1%~24.4%.在此期間分飛的群體,羽化開始得晚,當第二個分飛高峰日到來后,成蟲的羽化尚未結束或不及一半,分飛孔亦建立得遲,一日中分飛群體零星出現。除陰冷天氣外,溫熱條件每日都可滿足,分飛發生時間很難預料。#清除白蟻

2)分飛盛期預測

積溫與分飛盛期的關系從氣象因子的分析中看出,各年分飛盛期出現的早遲,與當地3月25日前連續40天的積溫密切相關,一般積溫高分飛盛期來得早,反之則遲,因積溫可直接影響有翅成蟲的發育速度。#白蟻消殺

在同一年內,各地積溫不同,成都與樂山相差53.3℃以上,宜賓和重慶相差76.3℃以上,但分飛高峰日出現的日期卻比較鄰近或者相同。這是因為成蟲羽化后,并不立即分飛,要等待適宜的氣象條件(氣溫達到18℃以上)到來,才導致不同生境的群體同時分飛。四川盆地是一個獨特的氣候環境,在這段時期內天氣變化比較一致,從而造成分飛高峰日的相同或鄰近(肯定在相同的分飛高峰日中,各地氣溫有高低之別,但都超過18℃),這是四川盆地黑胸散白蟻分飛期出現的特點。因此,只要用一個地方的積溫就可對成渝地區的分飛盛期進行大致預測。大多數年份,成都3月25日前連續40天的積溫不足365℃,成渝地區分飛盛期出現在4月中旬或下旬;積溫在380℃以上,分飛盛期出現在4月上旬或中旬;積溫超過444℃,第一個分飛高峰日可提早出現在3月底,其余各盛飛日仍出現在4月上旬或中旬。

刺槐物候與分飛盛期的關系 用積溫預測分飛盛期,其變幅較大,僅能估計分飛盛期大致出現時間,以成都來說,從始飛日到第一個盛飛日出現,一般要經歷10天~18天,在這樣長的時間內,往往要遇上降溫(春寒),這是造成預報不準的主要原因。如1982年3月25日前連續40天的積溫高達415℃,很有可能在4月上旬或中旬發生盛飛,但由于這段時間受長時間陰冷天氣影響,結果盛飛發生在4月中旬或下旬。為了提高預測準確度,從1979年起,分別在成都、宜賓作了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物候觀察,找出了它們之間的相關性。

在宜賓,第一個盛飛日出現在始花前一天或后1天~3天,1982年為6天,平均在始花后2天,最末一個盛飛日出現在大量謝花之后,但在成都均發生在大量謝花之前;始花早,第一個盛飛日來得早,反之則遲;在成都,第一個盛飛日往往超前于始花日出現,在這

種情況下,與宜賓第一個盛飛日出現的時間相同或鄰近。各年的最末一個盛飛日均出現在大量謝花之時或之前,大量謝花早,最末一個盛飛日亦來得早,反之則遲。成都、宜賓緯度相差2度,年平均溫度相差1.7℃.刺槐始花期成都比宜賓遲4天~12天,平均推遲7.7天,而第一個盛飛日出現的日期卻不一定推遲,多數年份是相同或鄰近的,最多推遲9天,平均為2.6天,樂山比宜賓平均推遲1.2天,重慶平均推遲1天。

若把各年宜賓始花日期和成都大量謝花日期連結為一條曲線,宜宜賓刺槐始花日期 成都刺槐謝花日期賓刺槐的始花期可作為上述各地進入年盛飛期的物候標志,花象征著上述地區分飛盛期結束。因此,可將始花的前一物候期-“花序出現”作為預測起點,采用期距法對刺槐始花和黑胸散白蟻進入分飛盛期進行預測。據在宜賓五年的觀察,從刺槐花序出現到始花,需經歷4天~6天,平均為5天。始花至第一個盛飛日平均經歷2天,所以宜賓在刺槐花序出現后7天左右便進入盛飛期,其余各地(成都、樂山、重慶)則在宜賓預測值的基礎上,加上推遲天數分別得到的預測值為9.6天、8.2天、8.8天。

7.分飛期間群體的活動

分飛前后是白蟻群體十分繁忙的時期,除去蟻后的產卵,育幼和工蟻的撫育、采食等項活動之外,在若蟻開始羽化后,工蟻就不分白天黑夜的新修、或打開維修原有的分飛孔。分飛孔常設在蟻巢上方向陽方便飛出之處,從建筑物來看,多在木柱、門框、窗框上。專門修在木構件上的分飛孔多呈長條形,長2cm~5cm,寬0.2cm~0.3cm;有的分飛孔是利用木材裂縫、磚灰縫等縫隙作簡單的修補完善而成,形狀就極不規則。分飛孔的數量極不固定,有幾個到十幾個不等。有些種類的白蟻在分飛前雖早就把分飛孔修好,但工蟻又要銜泥土或其他材料將它基本封閉,要待條件適宜時才完全打開,讓有翅成蟲飛出;而黑胸散白蟻卻與之不一樣,當分飛孔修好后或打開維修好后,就派眾多兵蟻把守,即是條件不宜也不封閉,孔口內還夾雜有工蟻和有翅成蟲,時刻對環境進行監測。在孔口通向蟻巢的蟻路,腔室中簇擁著大量的有翅成蟲。一旦條件成熟有翅成蟲便接連不斷的從各個孔中爬出,頻頻振翅,騰空飛翔。隨著有翅成蟲的爬出,兵蟻亦有一部分爬出孔口,加強守衛。巢內的有翅成蟲有可能一次不能全部飛出,剩下的只有再等良機舉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分飛,只有當巢內所有的有翅成蟲全部飛離群體后,工蟻才將分飛孔嚴嚴實實的封閉。一個群體每次飛出有翅成蟲需要經歷3分~15分鐘。

新群體的建立及發展發育規律

潘演征和本書作者(1990年)曾采用配對飼養的方法,在實驗室常溫下,用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為食料專門研究了黑胸散白蟻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發育規律,從飼養的群體中培養產生了下一代的有翅成蟲,完成了一個生活周期的生命特征觀察。

1.新群體的建立

分飛的有翅成蟲著陸后,要經過脫翅,求偶配對、追逐,并在追逐中選擇靠近地面的物體裂縫,鉆入木材附近或木材中建巢。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過程所需的時間,因立地條件不同而不同,但都不長,約在2分~15分鐘之內。鉆入縫隙以內的情況,野外很不容易觀察,在實驗室條件下的解剖即可明了。建立的巢腔緊靠在埋入土中的木塊旁邊,或者在兩木塊之間,大小為2.5cmx1.75cm.

脫翅成蟲建巢后5天~10天開始產卵,一般7天~8天。最初每天或每隔1天~2天產卵1粒~2粒,以后間隔期延長,一般需經2天~7天產卵1粒,在開始產卵60天店,可延長到9天~29天產1粒卵。一般在巢內第1頭幼蟻孵出時,巢中有卵8粒~14粒,從卵孵化到工蟻開始出現的25天內可產卵2粒~4粒;工蟻開始出現到9月上旬,可再產卵1粒~4粒,以后便停止產卵活動。

卵粒產出后需經36天~46天孵化,一般需經歷38天~40天。未經交配的2頭脫翅雌蟲,亦鉆入物體內建巢產卵,但卵粒不能孵化,兩年后存活正常。

自卵孵出的幼蟻要經兩次蛻皮,約經歷25天才發育為3齡工蟻;建巢5個月的群體中,可產生兵蟻,在發育為兵蟻以前有一個前兵蟻齡期,前兵蟻出現到發育為兵蟻,經歷了10天~13天。

在飼養觀察中,作者對前兵蟻的來源又作了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前兵蟻是由3齡工蟻分化而來的。因為前兵蟻頭寬值等于或大于3齡工蟻(前兵頭寬值為0.79mm~0.82mm,3齡工蟻頭寬值為0.71mm~0.82mm);前兵蟻出現在工蟻出現之后,晚15天以上;從每日觀察的記數記載中看到,當第1頭前兵蟻出現時,群內工蟻總數就有減少1頭的情況。

兵蟻的產生是群體形成的重要標志。這時雖群內的子代個體僅有12頭~19頭,連同脫翅成蟲才14頭~21頭,但卻是一個營社會性生活的獨立單元,具備了長期生存的各項基本功能).

2.新群體的發展

群體建立之初發展十分緩慢,第3年后發展漸快,從第6年起群體發展迅速,其發展動態.

由于建巢初期產卵活動結束得早,不少群體發展到當年底群內無幼蟻;兵蟻分化遲,有相當一部分群體內還暫缺兵蟻。以后隨著群體的發展,各類型比例亦發生變化。兵蟻的比例是隨群體發展而下降,到群體發育成熟時,即第7年的比例已降到2%以下,幼蟻的比例是隨群體的發展而增加。

3.群體的發育及其成熟年齡

黑胸散白蟻有翅成蟲分飛建立的新群體,經過7、8年的發展,已擁有成千頭個體,群內各類型中,兵蟻比例逐漸下降而趨于穩定,脫翅雌蟲的腹部也逐漸增長、膨大為大腹蟻后時,群內能產生具有極其微小翅芽的若蟻,經過多次蛻皮,羽化為有翅成蟲,進行分飛繁殖,標志群體發育成熟。而關于群體發育成熟的年齡,是白蟻生物學中一個重要問題。為了研究方便,根據發育進程把群體發育成熟年齡分為分化成熟年齡和分飛成熟年齡兩個階段。

1)分化成熟年齡  指群體發展到一定時候,群內開始分化產生具有翅芽的若蟻時群體的年齡。在實驗室的常溫下配對飼養,供給白蟻的食料一樣,管護的精細程度和創造的其它環境基本一致,而各年配對時脫翅成蟲來源的群體不相同,即是在同一年內配對的脫翅成蟲都來源于相同的群體,但是,由于群體和生殖蟻個體差異的存在,新群體的分化成熟年齡是不相同的。黑胸散白蟻的新群體,分別在建巢后第7、8、9、10年開始發育,才具備分化產生翅芽若蟻的能力.

2)分飛成熟年齡  指群體內分化產生的翅芽若蟻經最后一次蛻皮羽化為有翅成蟲,

在適宜的條件下,第一次舉行分飛繁殖時群體的年齡。群內產生的具有極其微小翅芽的若蟻要發育為有翅成蟲,需經幾次蛻皮?個體發育需要經歷多少時間?目前都很不清楚。解剖群體時觀察到群內若蟻有長短不等的翅芽和大小不同的體形,看來它們是先后陸續產生的,個體發育所經歷的時間可能與它的產生是否逢時有關。如在初夏產生,以后可繼續發育相當長一段時間,到入冬時、可發育為末齡若蟻,翌年春末羽化;如在秋末產生,不久就進入冬季,個體發育會因溫度的降低而停滯。只有在翌年春末夏初才又獲得繼續發育的機會,要到第三個年頭的春末才可能羽化為有翅成蟲。

這里將已知的3個舉行了分飛的群體解剖結果列入表15,結合已知的分化成熟年齡,可以看出黑胸散白蟻的分飛成熟年齡是9年~10年或再長一些時間。

分飛后解剖群體,觀察到群內尚有不同翅芽長度的若蟻,這些個體翌年四月又可羽化分飛。這樣一個白蟻群體的發展發育與一株樹木的生長發育相仿。

補充生殖蟻的產生及補充生殖蟻群體的發展發育規律

1.補充生殖蟻的產生條件及頻率

與其它能夠產生補充生殖蟻的蟻種一樣,當原始蟻王、蟻后死亡、防治時被取出等原因,在失去原始生殖蟻控制的黑胸散白蟻群體內,為應急于整個群體發展的需要而產生補充生殖蟻。與其它蟻種不同的是,在原始蟻王、蟻后存在的黑胸散白蟻群體中,由于群體逐漸壯大,也能產生補充生殖蟻(已見3例,每群有1頭),雖然它在巢內沒有發育,沒有產卵,是因為受了實驗室中培養空間的限制,把它分離出來,搭配一定數量的工、兵蟻個體,很快就會發育、產卵而形成一個補充生殖蟻群體,它的產生很可能是為群體分裂作準備;在已經產生了補充生殖蟻并進行了產卵繁殖的群體中,當群體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補充生殖蟻群體開始發育后,比較容易再次產生補充生殖蟻,而且可產卵繁殖。為了便于比較,把最早補充上去已進行了產卵、繁殖控制了整個群的補充生殖蟻稱初生補充生殖蟻;把初生補充生殖蟻開始產卵繁殖后產生的補充生殖蟻稱再生補充生殖蟻,其產生情況.

在已有補充生殖蟻的情況下,不僅可以再次產生補充生殖蟻,而且還可以產生短翅型蟻后。早年間曾有人認為,補充生殖蟻間存在一個抑制問題,從這些結果看來,在黑胸散白蟻中,低品級無抑制高品級產生的能力。

黑胸散白蟻的原始型生殖蟻的壽命有多長,還不清楚,從解剖觀察結果看,正常情況下可存活20年以上。但原始型生殖蟻的早夭是會發生的。曾解剖一個配對飼養到第三年的群體,發現因原始蟻后早夭而補充一個無翅型蟻后與原始型蟻王共存。這個建巢不到3年的群內個體就有轉化為補充生殖蟻的能力,年齡更小的群內個體是否也有這種潛力?群體在機械隔離的情況下又是怎樣?

當從配對飼養到當年底的群體中,取出生殖蟻或只取出1頭生殖蟻之后,翌年9月后就陸續觀察到補充生殖蟻在這些都不足20頭個體的群內產生,而且產生的頻率高

2.補充生殖蟻的類型及來源

按照資料記載,補充生殖蟻分為短翅型及無翅型兩個類型。陳寧生(1959年)在北京研究黑胸散白蟻過程中,見到了五種類型,命名為,灰黑色長翅補充型、灰黑色短翅補充型、黃色短翅補充型、黃色微翅補充型、黃色無翅補充型,并一一作了描敘。我們在成都的研究中也獲得了以上五種類型,但體色不盡相同,按其翅和翅芽的有無、長短,對應命名為翅鱗型、長翅芽型、短翅芽型、微翅芽型、無翅型補充生殖蟻。除去這些之外,還獲得了兵蟻擬補充型生殖蟻和工蟻擬補充型生殖蟻等兩種中間型個體。

黑胸散白蟻常見的補充生殖蟻類型有以上5個品級,防治工作中,可在一個群體內見到兩個以上品級共存的現象,五個品級共存的現象估計很難發生。決定群內產生的補充生殖蟻品級的因素,與當時群體的發育階段,組成群體的成員、產生的時機都有關系。當分離幼年群體進行飼養時,都培養出了無翅型補充生殖;當把成熟群體的工蟻和兵蟻分離出來飼養時,多數群體中培養出無翅型補充生殖蟻,少數群體中還同時,或先后培養出微翅芽型補充生殖蟻;當把成熟群體的工蟻和兵蟻、若蟻分離出來飼養時,多數培養出了短翅型補充生殖蟻,少數群體中還先后、或同時培養出了微翅芽型或無翅型補充生殖蟻,在10月~12月進行分離飼養的部分群體中,因若蟻發育到了末齡,培養出了翅鱗型或長翅芽型補充生殖蟻,如用同樣的方法在2月~3月分把末齡若蟻和工蟻、兵蟻分離出來飼養,結果會羽化為有翅成蟲。

黑胸散白蟻補充生殖各品級的來源,經北京和成都實驗室的專門研究,除微翅芽型補充生殖蟻外,都已經清楚。翅鱗型和長翅芽型補充生殖蟻由末齡若蟻轉化而來,短翅芽型補充生殖蟻由末前一齡及由此以前的若蟻轉化而來,無翅型補充生殖蟻由工蟻轉化而來。

3.產生補充生殖蟻所需經歷的時間及產生的數量

在試驗群體中,培養產生出補充型生殖蟻需要經歷的時間,會因實驗方法的不同,當時群體的發育階段不同,群內品級組成的不同以及實驗環境中氣溫的不同而有長短之別。陳寧生(1959年)在實驗室內曾經幾十次把非生殖型的白蟻與“蟻王”和“蟻后”隔離。隔出來的小群,包括幾十以至幾百頭個體,其中有工、兵和若蟻等。結果,幾乎每次隔離后經過一天或幾天都有補充生殖蟻產生。我們在成都用組建分離群體進行培養的方法,得出的結果是:在4月~8月內分離群體中的若蟻,最快要7天~11天才發育為短翅芽型補充生殖蟻;在分離群內中培養出微翅芽型或無翅型補充生殖蟻,最快都要23天~43天;其中都以7月試驗所需的時間為短。把配對飼養到當年底,群體年齡僅7個月的群體,去掉生殖蟻之后,從群體中培養出補充生殖蟻所經歷的時間很長,最快都要到翌年9月才產生,一般的在第三年4月之后產生。

在一個包括200頭~500余頭白蟻的隔離群內,往往有許多若蟻陸續轉變為補充生殖蟻。而各補充生殖蟻間,又不斷地爭斗咬殺。經過數周后,每群只剩下一對補充生殖蟻。此時下余的若蟻不再轉變,群內始達到穩定狀態。這種情況似乎說明在大約200頭~500頭黑胸散白蟻的群內,只需有一對補充生殖蟻足以維持其群體內的勻勢(陳生,1959年)。在工蟻、兵蟻若蟻三品級組成的群體中,一部分最初產生的補充生殖蟻較多,可達7頭~8頭,一般3頭~4頭,似乎每頭若蟻都有轉化為補充生殖蟻的勢能,但生活一段時間后,多數保留一對,個別保留1頭或全亡,只好等待余下的若蟻或工蟻再轉化。亦有一部分群體是陸續產生補充生殖蟻,同時又陸續死亡,在這過程中或能保留一對,或全部死亡,最后在缺乏若蟻的情況下,導致了無翅型補充生殖蟻的產生。在由工蟻、兵蟻兩品級組成的分離群體中,多是先后產生并保留一對補充型生殖蟻,產生3頭以上的較少。總的說來,有產生得多,保留得少的趨勢,這與當時群內個體少,負擔能力弱有關,而野處的補充生殖蟻群體常出現多王、多后現象,是與群體數量大,負擔能力強相適應的。

4.補充型蟻后的發育

群體中產生的補充生殖蟻,都不像經過分飛的脫翅成蟲那樣,配對后一周就開始產卵,3、4年后母蟻腹部才逐漸膨大,而是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繼續發育,待體色加深,雌性的腹部顯著膨大并達到一定程度才開始產卵。這些外部現象反映了內部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適應其產卵繁殖的需要。這是因為白蟻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器官的發育與內部變化是循序漸進的,若蟻要到最后一次蛻皮后變成有翅成蟲時,才有充分發育的生殖腺,準備交尾和產卵。短翅芽補充生殖蟻是若蟻向有翅成蟲方向發展中途轉化而來的早熟個體,生殖腺未得到充分發育,轉化為補充生殖蟻之后,還需要相當一段時期發育,以完善其生殖機能;工蟻是一類幼稚類型,雖有雌雄之分,但生殖腺不發育,轉化為無翅型補充生殖蟻以后,亦有一個生殖腺充分發育過程。因此,把這一發育時期稱為“后熟期”。類型不同,后熟期長短亦不同。短翅芽型補充生殖蟻一般需要經歷17天~31天,最快在夏季都需要8天;微翅芽型、無翅型補充生殖蟻一般需經歷26天~31天,最快都要22天。

末齡若蟻轉化為翅鱗型、長翅芽型補充生殖蟻的過程,是若蟻的最后一次脫皮,只是向有翅成蟲方向發展。它們已具有充分發育的生殖腺,無需經歷后熟期。

5.分離群體內的個體數量變動  從前述知,黑胸散白蟻在分離飼養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補充生殖蟻,而且在夏季所需要的時間也不長。但在產生補充型生殖蟻的過程中,群內個體有一個大的變動過程。由于失去了控制,群內個體都遇上了轉向發育的機會,發生了相互間的爭斗、咬殺,許多個體都為此獻身,使得群內個體數量銳減,待補充生殖蟻產卵繁殖后,才得以恢復和發展。經過變動,群內個體保存率低的只有20.5%,一般保存率為45%~75%,平均保存率為61.5%.群體變動保存率的高低與補充生殖蟻產生的早遲,特別是產卵早遲關系很大產生早、產卵早的變動保存率高。

6.補充生殖蟻群體的發展發育規律

1)補充生殖蟻群體的發展 補充生殖蟻群體的發展與新群體的發展大不一樣,它是在變動保留下來的基礎上,經過了一個恢復期后的發展。由于有保留下來的個體為基礎,所以發展起來比較迅速。產卵繁殖2年的群體內有個體250頭~1429頭,平均319頭;產卵繁殖3年的群體內有個體386頭~725頭,平均560頭;產卵繁殖4年的群體內有個體562頭~1630頭,平均890頭。當然,補充生殖蟻群體發展的快慢與當初分離時的基數有很大關系,一般呈正相關

2)補充生殖蟻群體的發育及分化成熟年齡 補充生殖蟻群體經過恢復,在發展的同時開始發育,群內就能產生具有極其微小翅芽的若蟻,進入分化成熱年齡。從開始產卵繁殖算起,一般只經歷2年~3年就開始發育

  在實驗室內把群內個體分離到300頭以內飼養得到的。群內個體多就不一樣了,曾把分離出來的750頭、939頭、2000頭個體進行飼養,都在當年初夏產生了微小翅芽的若蟻,到年底已有部分發育到末齡,第二年能羽化分飛。由此看來,野外的自然群體,其個體數量大,決不會因生殖蟻的更替而擾亂群體的發展和發育進程,更不會中斷一年一度的分飛活動。

補充生殖蟻群體發育較早,且是伴隨著群體的發展而發育,這與配對飼養的新群體要經7年~10年的發展才開始發育相比,時間要短得多。野外自然群體中生殖蟻的更替可以不停止發育進程。這些都是觀察到的事實,但由于白蟻品級分化的機制尚待研究的問題很多。因此,關于黑胸散白蟻補充生殖蟻群體的發育機制只能作如下解釋:這是因為補充生殖蟻群體是由少則50頭,多則300頭或更多的個體,經過變動產生了補充生殖蟻而形成,實驗中最初那些組建個體,是從已經發育成熟的群體中分離出來的,這部分個體已經歷了群體的幼年階段,或者雖來源于幼年群體,但已在群體的幼年階段渡過了6年~9年;在這些個體中產生出補充生殖蟻繁衍的后代,開始就受到工蟻的撫育,不必再花費較長時間重復群體幼年階段的發展過程。這種現象與果樹的嫁接繁殖早于種子繁殖開花結實極為相似。

黑胸散白蟻的生活史

綜合前面所述,黑胸散白蟻的品級分化及生活史

 黑胸散白蟻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密切,若環境條件能得到滿足,群體就興旺發達,否則群體就會衰退。

1.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溫度的關系

溫度是白蟻進行積極生命活動所必須的一個條件,也是對白蟻影響最為顯著的一個因素,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個體發育速度、生殖蟻的產卵活動,工蟻的取食量都不一樣,進而影響群體的發展。

20℃~28℃恒溫條件下,脫翅成蟲的配對存活率達87.5%~100%;脫翅成蟲產卵經歷的時間是隨溫度的上升在9天~5天范圍內遞減。在恒溫30℃的條件下,脫翅成蟲的配對成活率有56.7%,產卵歷期4天;在恒溫32℃的條件下脫翅成蟲的配對存活率僅21.1%,即使存活下來的,產卵活動不正常,卵粒多被脫翅成蟲吞食,產卵歷期與30℃的

一致(4天),看來30℃以上對新群體建立十分不利。

   同溫度條件下,卵粒孵化和幼蟻發育所經歷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經實驗,在22℃~30℃和24℃~32℃的恒溫條件下,隨溫度的上升,卵粒孵化和幼蟻發育為工蟻的時間縮短。黑胸散白蟻選擇在春夏之交的4、5月舉行分飛,顯然對群體建立有利。實驗得到的結果

黑胸散白蟻的工蟻在-4℃蟄伏不動;0℃和5℃可來回爬行取食供試草紙。黑胸散白蟻的日取食量是驚人的,在25℃條件下對美國松 Pseudotsuga menxiesii(Mirb)Francb的取食量為0.1824mg/頭、日,其取食體積為0.42mm3/頭、日(李福瑞,1985年)。

10℃、15℃、20℃、25℃、30℃的恒溫條件下400頭工蟻一個月內取食絕干重的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木塊是隨溫度的增高而增加,以25℃的凈增量最大,15℃次之,30℃的取食量與25℃基本接近

據在成都的觀察,黑胸散白蟻的取食活動在溫度影響下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氣溫下降到10℃以下,開始回巢集中,第二年春,氣溫回升到10℃以上出巢覓食,氣溫上升到15℃以后,才大量出巢活動。

黑胸散白蟻的蟻巢缺乏保溫能力,巢內的溫度隨氣溫的變化而升降,發展中群體生殖蟻的產卵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在成都,一般4月份開始產卵,11月以后產卵活動停止,一年中產卵期7個月左右。

2.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水濕的關系

水濕條件對白蟻群體的建立和發展影響甚大。在用馬尾松木粉做基質的培養中,含水量低于29.5%,新建群體在10天內全部死亡;含水量在38.2%時,新群體存活率不到65%,存活的群體都未鉆入木粉中建巢,產卵活動不正常,卵粒產出后會被脫翅成蟲吞食,剩下的卵粒在群體建立3個月后才見幼蟻孵出;含水量在50.5%~69.6%時,新群體存

活率高達85%以上,且多鉆入木粉中建巢,產出的卵粒常呈堆放置,建巢2個月就觀察到孵出的幼蟻。這說明黑胸散白蟻對生活環境中的水濕條件有較高要求。分飛脫翅的成蟲,常選擇在接近地面的門框、木柱基部或入土的木材中建巢,這些地方木材較腐朽,含水量高,是新群體理想建巢場所。

群體發展以后對生活環境中的水濕條件仍然要求較高,經測定,較新鮮的排泄物含水量一般在45%~60%之間,最高達73%,平均54.82%;白蟻集中生活之處的木材含水量一般在40%~60%之間,最高達79.2%,平均為52.31%.又測定,工蟻含水量為79%.白蟻只有在這樣潮濕的棲境內,才能調節體內水分的平衡,所以發展的群體仍多選擇在接近地面或埋入土中的木材內營巢,蟻巢變動的水平性強,雖也有向高處遷移的。主要取決于木材的含水量,這可能與它獲得水分的方式有關。

3.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土壤的關系

黑胸散白蟻屬土木兩棲白蟻,它既可在木材中營巢又可在土壤中營巢,在進化上是木棲向土棲演變的過渡類型。尤其偉、平正明(1956年)把它劃為地巢木居型。盡管多數群體的蟻巢是營建在接近地面或埋入土壤的木材中,卻通過修筑蟻路與土壤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作用不僅只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木材能從土壤中吸收足夠的水分,滿足白蟻的生活需要;白蟻亦可就近以土為材料修筑蟻路;在寒冷地區,冬季白蟻下移到地表以下,作為它越冬避寒的場所;通過筑地下蟻路便于群體轉移、蔓延。由于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它與土壤結下不解之緣。用馬尾松木塊和木粉與馬尾松木塊和砂泥兩種培養基飼養新群體發現,長期與泥土絕緣的群體比培養基中有砂泥的群體發展得多

4.新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食物的關系

食物是重要的生態因素之一,沒有食物白蟻就不能生存,食物直接影響白蟻群體的建立、發展、發育。黑胸散白蟻食性廣譜,但不同的食物對白蟻影響不同。

選擇了建筑物、家俱較常用的馬尾松、材柏 Cupressus funebris Endi、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ra(L.)Presl、粗枝云杉 Picea asperata Mast、岷江冷杉 Abies faxonianaRehd.et Wils、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和硬度大、分布廣的刺槐木塊加砂泥,分別飼養新群體。解剖觀察新群體的存活率如表24,其中用杉木培養的存活率最低,只有30%,材柏次之,只有37%.

7種木材中,以刺槐飼養新群體發展最快,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到第六年底群體內平均有蟻6874頭,最多的達11106頭,以馬尾松為食的群體,在最初的兩年內發展較慢,到第六年底平均有蟻839頭,最多達1048頭;用香樟飼養的群體,其發展處于中間水平,到第六年底平均有蟻368頭,最多達538頭;材柏雖然對群體建立的影響較大,配對存活率只有37.9%,但生存下來的群體長期以它為食,群體發展與用香樟飼養的不相上下,到六年底平均有蟻351頭,最多達529頭;粗枝云杉和岷江冷杉飼養的群體,發展到第三年后的速度下降,到第六年底平均分別有蟻261.7頭和309.3頭,最多分別達到284頭和372頭;用杉木飼養的群體,配對存活率只有30%,生存下來的群體長期以杉木為食,其發展亦十分緩慢。就建筑用材的抗蟲性而言,杉木最強,冷、云杉次之,柏木較差,馬尾松最差。香樟作為家具、工藝用材,其抗蟲性不強。刺槐的硬度較大,自然情況下的白蟻危害不突出,強迫性飼養表明,它對群體發展有重大影響,相同條件下群體發展最快,第六年底群內個體數量是馬尾松的8倍。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以便在防治上加以應用。

5.新群體建立和發展與活動空間的關系

4cmx10cm的指形管和容量為500g的罐頭瓶,飼養黑胸散白蟻新群體,盡管容器的大小不同,容納食物的多少不一,但在群體建立的當年和第二年內,群內個體數量差別不大。因為群體建立初期,群體發展十分緩慢,工蟻活動力弱,只在巢腔附近取食,對食物需求量不大。從第三年開始,群體的發展就明顯不同了,容器大的容納食料多,活動空間大,群體發展比容器小的快得多。自第三年起工蟻活動力增強,能筑路到砂泥面上取食添加的食物。群體的發展要求有豐富的食料和較大的活動空間。其不同容器內群體的發展

為進一步探索群體發展與食物供給和活動空間的關系,把一部分飼養在罐頭瓶已4年的群體轉移到20cmx30cm的玻缸中,另一部分仍在罐頭瓶中飼養,都不斷添加食物,待發展到6年底,轉移了的因食物豐富,活動空間大,比沒有轉移的發展迅速(表26).長期不轉移,一直在罐頭瓶中生活了10年的群體,群內個體才312頭~633頭,由此可見,活動空間小,食物不豐富會導致群體的衰退。

飼養容器的大小,不僅是容納食物的多少和白蟻活動范圍(空間)大小問題,還涉及到生殖蟻的控制能力,群體內在聯系與信息傳遞的距離問題,所以不僅影響群體的發展,進而影響群體的發育。潘演征等(1990年)在實驗室內配對飼養新群體,經9年~10年的精心管護,已從群體中培育出了有翅成蟲,舉行了分飛繁殖,完成了一個生活周期。這是在有限的飼養空間內,充分供應含有適宜水分的馬尾松木塊培養出來的。野外的自然群體,有著廣闊的活動空間和豐富的食源,據廣東昆蟲研究所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示蹤,測知黑胸散白蟻的活動最大半徑為12m,取食范圍達452.16㎡;具備群體發展的優裕條件,其群體發育成熟年齡定比實驗結果早。

 蟻巢的結構及在環境影響下的巢群變動規律

黑胸散白蟻脫翅成蟲新建的蟻巢,是一個封閉的小腔室,內部光滑,無其他結構,大小為2.5cmx1.75cmx0.2cm左右,通常建在緊靠木材的土中或木材裂縫中。工蟻孵出后,或在巢內取食腔壁的木質部分,使巢腔有所擴展,或是從巢腔中筑1條~2條蟻路,在其附近取食。

群體發展兩年后,取食活動能力增強,能筑路到較遠的地方活動。實驗室飼養的群體,陸續出現內、外兩種蟻路,取食添加在培養基表面上的食物。蟻巢系統中,除了脫翅成蟲居住的腔室外,還出現了用排泄物加工而成的小腔室數個,腔室間有蟻路相通。腔室的數量隨著群體的發展而增加,腔室的大小也出現了較大差異,大的腔室內徑可達3cm~4cm,小的腔室內徑僅1cm左右。蟻路也隨之發達,逐步形成了一個蟻路網絡。只有當群體發育成熟后,在蟻巢上方附近,才見到由工蟻修筑的分飛孔,構成了巢系統的一部分。

許多個腔室組合在一起構成了蟻巢的主體,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一般在古建筑和木結構房屋的木柱、木質電桿、樹頭中建的蟻巢較大,多為園柱形,直徑15cm~25cm不等,高可達30cm~40cm,蟻王、蟻后居住的腔室,不一定在其中央,多在大量幼蟻集中居住的范圍之內;在磚混結構房屋的門框、窗框、木磚中建的蟻巢,形狀與木質構件的外形相仿;大小為10cmx8cmx5cm,或者更小。

蟻巢的大小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群體年齡上的差異和發展狀況。蟻巢較大的群體,除可能是年齡較大和發展較快外,還可能是在建巢后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所處的環境優越,群體較穩定的結果。蟻巢較小的群體,除了可能是群體年齡較小,發展較慢外,還可能是因為所處的環境條件差,群體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分裂和轉移的結果。

水是黑胸散白蟻生命活動的基礎,群體對生活環境的濕度要求較高,無論是初建群體或是發展后的群體,都選擇在潮濕的木材中或附近建巢。這表明黑胸散白蟻主要是從食物中和通過體壁在周圍環境中獲得水分,不像臺灣乳白蟻那樣,能通過修筑吸水線獲得水分,決定了它在建筑物中的危害高度不大。

群體的發展需要豐富的含有足夠水分的食物和廣闊的活動空間。就建筑物而論,眾多的木構件中,只有較潮濕地方如盥洗間、廚房、衛生間和建筑物底層的木構件基部,才是白蟻營巢選擇之處,而每處所提供的食料又是有限的,為尋找食源,導致遷巢活動頻頻發生。在防治中,可觀察到大量廢棄了的空巢,在飼養新群體時,蟻王、蟻后和白蟻群體,常會轉移到添加的食料中生活。群體的遷巢活動又要受適宜的食物分布影響,主要是水平方向的遷移,蟻巢變動的立體性差。

群體龐大時或者群體附近的食源與日益增長的蟲口不相適應時,只靠遷巢活動還難于平衡食物的供求關系,群體還要采取分裂的方式來適應食物環境。即群內產生的補充生殖蟻與一部分工蟻、兵蟻脫離原來的群體,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化整為零,分散危害,而不構筑結構復雜的大巢集中居住,使得單位面積上的群體密度增高。所以實踐中很難解剖到由原始王、后控制的擁有數萬頭個體的群體。群體的分裂活動可單獨進行,亦可與遷巢活動同時進行。

發布人: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咨詢熱線:13699834260黃工

 

Copyright 2007-2021 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 

粵ICP備18123818號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大廈C棟707
寶安分點:石巖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廈A座1003室 
電話:0755-2393 9041 傳真:0755-2393 9117
聯系人:黃先生 手機:13699834260

郵箱:cjb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