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伦理片在线观看,黄色网页在线,欧美日韩福利视频,草莓视频官网入口,色人阁婷婷,恋老oldman老头同性视频

歡迎光臨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 | 咨詢熱線:13699834260
聯系我們

深圳總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大廈C棟707
寶安分點:石巖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廈A座1003室
電話:0755-2393 9041
傳真:0755-2393 9117
聯系人:黃先生
手機:13699834260
網址:
www.beijingdkfp.com
郵箱:  
cjby@163.com
深圳各區均有分點,隨叫隨到


白蟻滅治

深圳市殺白蟻公司/白蟻主要危害蟻種的生物學(臺灣乳白蟻的生物學)

文章作者:程建白蟻防治中心發布時間:2021-04-10

深圳市殺白蟻公司/白蟻主要危害蟻種的生物學

臺灣乳白蟻的生物學
  臺灣乳白蟻 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 是我國破壞房屋建筑最兇的一種白蟻,它的擴散和適應力很強,原產地在東亞

以后陸續傳播到南非、斯里蘭卡、夏威夷及太平洋諸島。1965年以來,該白蟻在美國大陸南部、西南部相繼發現,已成為世界性的大害蟲。為了控制它的危害,我國和世界上許多學者從各個方面對它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圳市白蟻防治公司
群體的分飛活動
1.有翅成蟲的出現期及若蟻的發育歷期#深圳市殺白蟻公司
   臺灣乳白蟻 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亦稱臺灣家白蟻、家白蟻)巢群中老熟若蟻的羽化發育時期隨地理緯度的不同而有差異,在海南省和廣東省的雷州半島,每年3月底、4月初即可觀察到巢內出現的有翅成蟲,而在廣州、增城通常4月中、下旬,巢群內才出現有翅成蟲(廣東昆蟲所,1982年),估計其他臺灣乳白蟻分布區,有翅成蟲的出現期不會早于海南。
  同一地區的不同巢群,有翅成蟲的出現期也有先有后,如在廣東臺山,有些巢群內的若蟻已基本羽化為有翅成蟲,而另一些巢群的若蟻還羽化不多。#深圳市白蟻公司
  臺灣乳白蟻巢中有翅成蟲的出現是參差不齊的,反映了若蟻的羽化是分期分批完成。當有翅成蟲大量出現的同時,或當分飛后不久,巢內仍可見到翅芽極其微小的若蟻,這批若蟻可能剛從幼蟻中分化發育而來,以后還要分期、分批產生,它們要經多次蛻皮,到第二年這段時間才能發育為有翅成蟲,雖然蛻皮發育的次數、齡期目前還不清楚,但整個若蟻階段所經歷的時間約為一年左右。
2.有翅成蟲的數量及雌雄性比#深圳市白蟻防治中心
   在湖北解剖一個34cmx42cm(不包括外殼)橢圓形巢群,清點出有翅成蟲14000頭~16000頭(張壽東,1965年);在臺山對一個臺灣乳白蟻巢作了分飛觀察,4次收集到有翅成蟲4400頭(廣東昆蟲所,1982年)。由于臺灣乳白蟻有主巢和副巢之分,在野外一般很難收集完全,所以實際數量比收集的數量大得多。李桂祥、黃亮文等(1995年)在實驗室內觀察了一個配對飼養的臺灣乳白蟻群體,這個群體發育成熟后的12年間,有8年發生了有翅成蟲分飛,其各年的有翅成蟲數量。#深圳市滅白蟻公司
  巢群發育成熟初期,產生有翅成蟲較少,不足1000頭;發育成熟后的第五年起,產生有翅成蟲的數量巨增,最多的可達28663頭,最少都在6000頭左右;其間也有歇年的情況發生,發育成熟初期,間歇期2年;以后只間歇1年,并可連續3年發生有翅成蟲分飛。
  有翅成蟲的雌雄性比是直接反映該群體興衰的重要指標。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從不同巢群中采集了有翅成蟲進行鑒定,總的趨勢是雌少雄多,雌雄之間的比例大約為1:2(廣東昆蟲所,1982年)。據美國蘇南耀等(Nan-Yao Su etc.1987年)在美國佛羅里達把一個含有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的群體轉到實驗室,經5次分飛收集到有翅成蟲68729頭,雌雄性比大約為1:3.實驗室飼養的群體發育成熟已后,在正常情況下產生的有翅成蟲也是雌少雄多,雌雄性比大致為1:3.若巢群中原始蟻王、蟻后被補充生殖蟻取代,在取代的最初2年間,產生的有翅成蟲性別單一,全為雄蟲(見表29中1992年、1993年的雌雄蟲數量、性比)。這種反,F象還要持續多久才能恢復正常,尚在觀察之中(李桂祥等,1995年)。#深圳市治白蟻公司
3.巢群的分飛次數#深圳市除白蟻公司
   一個巢群中有翅成蟲的數量,少則幾百頭、多則上萬頭,往往不能一次全部飛離巢群,多數巢群的分飛活動是分多次進行的,一般以2次~6次較常見(廣東昆蟲所,1982年)。實驗室飼養的群體,有分10次飛離巢群的記錄。
4.有翅成蟲的分飛天數#深圳市防白蟻公司
  在不同的城市(地區)有翅成蟲的分飛天數是不相等的,若區域大、地形復雜、天氣變化不一致,有翅成蟲的分飛天數不集中,分飛天數較多,否則相反。據廣東昆蟲所1965年在清遠咀水庫用黑光燈誘集有翅成蟲的資料,有13天發現臺灣乳白蟻分飛;1960年在廣州黃埔港務局設置黑光燈觀察,也有13天見到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分飛;據不完全統計,1977年廣州有11天發現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撲燈飛午。估計,在廣東每年的分飛季節,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的分飛天數當在10天~15天之間。重慶商業儲運公司在山城重慶的各倉庫通過燈誘和實地觀察了19年,由于點多、范圍大、統計出每年有分飛日14個~27個(柴文莉,1990年)。
5.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的分飛期#深圳市白蟻消殺
  在我國,臺灣乳白蟻的分飛一般發生在春、夏之間的4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傍晚19:00左右。
6.分飛期的劃分#專業殺白蟻公司
   根據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分飛在時間、空間和氣象因素的關系,大致可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1)分飛始期 巢群內已有相當數量的有翅成蟲,在氣象條件適宜時就有一部分(一般不會全部)作試探性分飛,發生分飛的巢群不普遍,只有少量或中量的有翅成蟲飛出。
2)分飛高峰期  當巢群內絕大多數若蟻已羽化為有翅成蟲,氣象條件又適宜時,分飛達到高峰期。分飛高峰期與分飛始期僅隔1天~2天,有時可間隔10天左右,視溫度、濕度、氣壓、降雨等氣象因素而定。這時分飛數量大,分飛巢群面廣,往往多數巢群均在這時分飛。每年分飛高峰期有2次~5次。
3)分飛末期 分飛高峰期后進入分飛末期,這段時間可延長20余天,每次飛出的數量較少,分飛巢群參差不齊,對氣象因素要求不那么嚴格。
  有時,巢群中有翅成蟲已大量出現,由于氣象條件得不到滿足,飛出的數量少,一旦適宜的條件來臨,也會出現“暴發性”分飛(廣東省昆蟲研究所,1982年)。
7.分飛盛期預測#家里有白蟻如何滅
  前一年冬季和當年春季的積溫與分飛盛期有密切關系,并可進行大致預測。在廣州地區,如冬春兩季積溫在3000℃~3200℃之間,分飛盛期一般出現在5月中旬;如積溫在3300℃~3400℃之間,則分飛盛期初次出現在4月下旬,繼而在5月上、中旬也能遇到幾次普遍大量的分飛(廣東昆蟲研究所,1975年)。在重慶地區,冬、春兩季積溫在2000℃以下,3月和4月積溫在970℃以下,分飛盛期出現在5月下旬;冬春兩季積溫在2000℃~2200℃之間,3月和4月的積溫在970℃~1020℃之間,分飛盛期出現在5月中旬(柴文莉,1990年)。
   分飛盛期預測方法除去上面介紹的積溫法之外,李耀華(1989年)在湖北宜昌還運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測報,獲得了良好效果。這個方法在分級時采用了“預報量交錯不等距分級法”;在因子篩選時,采用了“最小誤差值因子篩選法”;在測報時,采用了“概率貢獻值測報法”;整個測報過程采用表格形式······等。測報手續簡便,極易為一般測報人員和白蟻防治人員所掌握運用。
8.分飛與氣象因素的關系#家里有白蟻如何治
   根據大量羽化和大量分飛時間的判斷,末齡若蟻羽化為有翅成蟲后,在巢內有1個月左右的逗留時間,等待適宜條件的到來。在廣東,當雨季來臨時就會發生有翅成蟲分飛,因此,農民稱飛出的有翅成蟲為“大水蟻”。可見有翅成蟲分飛時對溫度、濕度、氣壓、和降雨等氣象條件要求是比較明顯的,特別在分飛始期和高峰期更突出。掌握分飛的發生與氣象因子的關系,有助于預測分飛的發生,采取各種措施撲滅飛出的有翅成蟲,消滅或減少新群體的產生。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分飛時的氣象條件是:
1)溫度 開始分飛期,溫度一般在21.7℃~29.4℃之間,大多在26℃~27℃.分飛前的氣壓低、溫度高,天氣悶熱,但到分飛時,常因驟雨而使溫度下降。
2)濕度 分飛時大氣相對濕度一般都較高。分飛始期和高峰期的大氣相對濕度介于82%~99%之間,而高峰期過后,對濕度要求顯著降低,有時甚至在大氣相對濕度65%~70%時,也會發生分飛,不過這時分飛的有翅成蟲數量甚少,呈零星分散狀態。
3)氣壓 臺灣乳白蟻分飛的氣壓變化在1001.2毫巴~1013.2毫巴之間,低于一個大氣壓(1013.32毫巴),超過一個大氣壓時,不發生分飛,當天的氣壓低峰在下午4:00~6:00.
4)降雨 臺灣乳白蟻分飛前、后常常伴隨著降雷陣雨,但降雨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分飛條件。根據歷年來62次的分飛記錄,其中37次當天有降雨,其余均在當天未降雨的條件下進行。#如何根治白蟻
  上述各氣象因子對分飛的影響并非單獨起作用,而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于巢群的綜合結果,如果有翅成蟲在巢內出現多時,某一、二個氣象條件又非常適合,對另外的條件就不那么苛求了。分飛時,氣壓和大氣相對濕度在諸氣象因素中看來起著主導作用(廣東昆蟲所,1982年)。
   在杭州,分飛時間多在天氣悶熱、氣壓降低的傍晚5:00~8:00許,該季節白天氣溫高達30℃以上,至傍晚降至25℃以下,又氣壓低峰常在下午4:00~6:00(唐覺、李參,1959年)。
   在湖北:分飛選擇在雨前雨后黃昏時發生,氣溫高又悶又熱,即氣溫在22℃~27℃之間,氣壓1000毫巴~1004毫巴之間。常在風力較小的情況下進行(張壽東,1965年)。

導致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分飛的氣象條件可能會因各地區的地理、氣候環境不同而有某些差異。有人在湖北宜昌作了21年的觀察,得到了下述的結果:宜昌地區臺灣乳白蟻分飛期為5月~7月,歷經3個月左右。分飛時間不全發生在黃昏,最早有在上午9:50、11:00發生分飛的,最晚發生分飛有在21:30的;臺灣乳白蟻并不喜歡在“雷雨前后”的天氣進行分飛,而是喜歡“晴天”或“多云”的天氣。分飛全部在一個大氣壓以下進行。分飛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2.1℃~30.0℃;分飛適宜的相對濕度范圍是51%~90%之間,其中對濕度在85%以上的分飛天數只占20%以下。臺灣乳白蟻的始飛對某些氣象因子的要求更為嚴格,適宜的氣壓范圍是993.1毫巴~997.0毫巴,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2.1℃~28.0℃,適宜的相對濕度范圍是51%~90%.另外,對氣象因素的變化發展動向有一定要求,氣溫上升是臺灣乳白蟻進行始飛最主要的條件,氣壓下降是臺灣乳白蟻所喜歡的發展趨勢(李耀華、劉顯鈞,1987年)。
9.分飛前后群體的活動#家里有白蟻怎么辦
  分飛前后是群體活動最頻繁的季節,工蟻、兵蟻和有翅成蟲都顯得十分忙碌,似乎籌備迎接盛日的到來。
   分飛前,群體首先的活動是興建分飛孔。若這一巢群曾經分飛,它就是擴建或修復舊分飛孔,以供新用;若未曾發生分飛的巢群則是新建分飛孔。平時,白蟻巢群的蟻路主要通向食源、水源、副巢等處,群內的工蟻、兵蟻等來往活動于其間。分飛前幾天,工蟻即增筑分
飛孔。分飛孔位置多筑在離巢10m以內的范圍,一般都在巢的上方,便于有翅成蟲往巢外飛出。分飛孔呈斷斷續續的條狀外形,長約1cm~5cm,寬約0.2cm~0.5cm,數量從幾個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不等。分飛前幾天,孔口有大量兵蟻排列守衛,一遇干擾,立即沖出以示警衛,工蟻則由水源線銜取大量的水分來濕潤和打開分飛孔。因此,分飛孔才變得特別潮濕,顏色深暗,這是即將分飛的先兆。
   到傍晚,隨著適宜的氣象條件的到來,整個群體非常緊張,似乎出現騷動狀態。先由工蟻擴大分飛孔口,兵蟻嚴肅地把守,接著有翅成蟲就成群地從分飛孔口爬出,一部分工蟻、兵蟻也隨之出來,似在做警衛和后勤工作。有翅成蟲先在孔口徘徊爬行,或作跳躍回旋,約5分鐘,即見頻頻振翅,騰空起飛,撲向光源,不久前還在巢內過著黑暗生活的有翅成蟲,此時即表現出很強的趨光性,如無光源的吸引和風力的護送,有翅成蟲飛不甚高、遠。分飛全過程約需30分鐘。分飛停止后,工蟻接著銜濕泥堵塞分飛孔口,若發生第二次分飛,重復上述全過程。大城市高樓大廈的光源強,在廣州就發現臺灣乳白蟻在高達98m處的樓層內建立了新群體(湯潤樵,1984年)。
新群體的建立
   經過分飛的有翅成蟲,不久便紛紛落地爬行,遇有障礙物的碰撞和摩擦,四翅脫落,接著便發生雌雄追逐行為,有時亦會發生邊追逐邊脫翅的現象。追逐過程中,性引誘現象明顯,雌蟲在前爬行,雄蟲在后緊跟,并用觸角緊緊觸及雌蟲的腹末。一旦雌雄分離,雌蟲即
翹起腹部,并且不停的顫動(這時可能是釋放性引誘激素,以吸引雄蟲),等待雄蟲到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求偶、配對、追逐,便迂回曲折爬向墻角、樹頭,門框腳、木柱腳、木電桿入土部分或樹干的傷口部位等鉆入建巢。自然界中,雖有多種天敵捕食有翅成蟲,但由于飛出的有翅成蟲量大,所以配對存活的脫翅成蟲數量仍是相當可觀的(廣東昆蟲所,1982年)。
   關于臺灣乳白蟻新群體的建立,大島正滿(1919年)曾作過培養觀察。他指出,分飛后5天~13天開始產卵,第一批產卵數25粒左右,每天產卵1!4粒,胚胎發育期24天~32天。
   在廣州的實驗室條件培養觀察臺灣乳白蟻新群體的結果是:配對后,一般5天~10天開始產卵,以6天~7天較普遍,每頭雌蟲一次產卵1!6粒;當年產卵歷期5個月,到11月份產卵活動停止,產卵高峰期出現在7月~8月份,平均每頭雌蟲的產卵量約為46粒;卵粒多產在較干凈處。初產下的卵橢圓形,淡黃色,成熟時卵粒變白,稍縮短肥大。用電鏡顯微觀察,表面布滿花紋,在卵的前端整齊排列11個卵孔,這些卵孔成彎月形排列,卵的后端平滑,沒有卵孔,每個卵孔似漏斗狀,深入內層,幼蟻將從這里孵化。卵粒產出后,一般經31天~35天即可孵化,以32、33兩天孵化的為多,極少數在40天以后孵化。剛孵化出的1齡~2齡幼蟻不活躍,靠脫翅成蟲或大齡工蟻喂養,3齡幼蟻十分活躍,并能取食,4齡才出現工蟻和前兵蟻。卵孵化后8天~10天開始出現工蟻.21天~35天開始出現兵蟻,在兵蟻之前有一個前兵蟻齡期,前兵蟻發育為兵蟻需經歷8天~9天。新建5個月(接近當年底)的巢群中,幼蟻占11.44%,工蟻占77.95%,兵蟻占10.58%,群內個體總數平均為41.95頭(黃亮文、陳麗玲,1984年,1994年)。
  袁舜姜、李理(1986年)報導:脫翅雌蟲配對后經6天~7天開始產卵,第一個產卵期產卵7粒~20粒,平均11.87粒,這個時期產卵比較集中,產后間歇期比較明顯;第二產卵期在配對后第二個月,其高峰為配對后78天左右;緊接著是第三個產卵期,在配對后3個月之前開始,第二、三個產卵期有重疊現象;巢齡92天~108天,群內未孵化的卵粒數急速下降,說明新產卵少,這時正值8月中、下旬,由此看來,群體在新建的當年,產卵期不足4個月;進入第二年后,從3月下旬就可開始產卵。新建的群體中,由卵孵出的第一頭幼蟻出現于配對后40天~52天,一般出現于41天~43天,平均為42.16天;除去產卵前經歷的6天~7天,第一個產卵期最先產出的卵粒,最少也要經歷33天后才能孵化;其33天、34天、35天開始孵化的巢群數分別占總巢群數的15%、63%、10.5%,36天及以后開始孵化占11.5%.
   兵蟻的出現是新群體建立的重要標志,從此群體具備了長時間生存的各項基本功能,從第一頭幼蟻出現后的12天為前兵分化期,16和26天前兵蟻和兵蟻相繼出現。3個月時新群體內的子代個體總數為33.4頭~42.1頭,4個月時增至36.0頭~53.1頭。
群體的發展
  臺灣乳白蟻新建的群體,在初期發展很慢,在夏威夷進行的室內外培養,其群體數量發展大致是第一年40頭,第二年250頭,第三年1250頭,第四年發展到5000頭以上(Beess H.A.,1970年)。在廣州,臺灣乳白蟻群體建立的半年到1年內,群體數量很少,隨著年齡的增大,蟻數逐年增加示。
   群體建立初期,兵蟻占的比例較大,隨著群體的發展,兵蟻比例隨著下降,到群體發育成熟時,兵蟻的比例降到只占總數的4.37%.
   剛脫翅的雌雄蟲,因它們的體形相差不大,雌蟲體長為0.72cm,雄蟲體長0.64cm,單從體形上看,一時還難于區別。隨著群體年齡的增大,雌蟲腹部慢慢膨脹,節間膜清楚。前三年的雌蟲體長增長極微,到了第四年,雌蟲腹部明顯增大并延長,由原來的0.72cm增長到1.15cm,開始發育為大腹后。到第九年,蟻后體長為2.7cm,是原來的3倍;雄蟲已稱蟻王,但增長較小,由原來的0.64cm增到1.2cm(黃亮文,1987年)。
   脫翅雌蟲發育為大腹蟻后,行動緩慢,專管生殖功能,此時的產卵繁殖能力是驚人的。這些外部膨大的形象說明內部組織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據解剖觀察,剛分飛出巢的雌蟲,卵巢內的卵巢管數目少,平均只有8條~9條,當時抱成熟卵4!5粒;雌雄成對配合后,在常溫下6天或7天開始產卵,產卵時,卵是一粒一粒的產出。飼養1年的群體,雌蟲卵巢內的卵巢管數平均是30.3條;第四年群體內,雌蟲已開始發育為大腹蟻后,卵巢內卵巢管數是75條,比剛分飛的雌蟲卵巢管數多約9倍,這時蟻后是將卵成堆產下。雄蟲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巢中精巢葉數隨之增多,精巢也稍大,但沒有雌蟲明顯,所以蟻王外表體形變化不大(黃亮文,1987年)。
群體的發育及其發育成熟年齡
   據黃亮文、陳麗玲(1983年、1984年)研究,他們于1974年從廣州地區采回臺灣乳白蟻成熟巢群在實驗室內飼養,當年分飛時,收集100多對脫翅成蟲分別進行培養。到1980年還保存有培養的新群體7個,同年5月將其中的5個新群體埋放在廣東清遠城鎮附近一個小孤島上;剩下的2個群體仍留在實驗室內繼續飼養,到了1982年4月下旬檢查,白蟻已向附近的桉樹轉移,并發現桉樹上有新建的分飛孔,說明群體已發育成熟,初次產生
了有翅成蟲。與此同時,實驗室內連續培養了數年的一個新群體,在1982年5月3日第一次從養蟲箱頂部的分飛孔中飛出了有翅成蟲,當年共分飛5次,有翅成蟲800頭以上。實驗室內連續培養了數年的另一新群體,1982年3月中旬作了解剖觀察,群內有子代個體87016頭,其中還分化產生5頭若蟻。從實驗室內連續培養和實驗室內培養6年再埋放到野外都在同年產生有翅成蟲的結果來看,在廣州及其附近地區,臺灣乳白蟻從配對建巢開
始到發育成熟完成一個生活周期,要經歷8年時間。
   Higa A.于1981年報道,他在夏威夷曾從臺灣乳白蟻單個實驗群體中,經過11年的培養,也獲得了新一代的有翅成蟲。
發育成熟以后蟻群的個體數量及巢群壽命
   臺灣乳白蟻成熟巢群內的個體數量很難統計,一個在實驗室培養了9年的成熟群體,就有個體323438頭。有人在廣東梅縣地區挖出一個地下巢,巢體重75.5kg長徑60cm,短徑52cm,取出純白蟻1047g,按每克白蟻378頭計,蟻群個體總數為395766頭,副巢和外出取食的白蟻還未計算在內(李桂祥等,1989年)。在白蟻防治工作中破獲的蟻巢有比這些更大的,但都未清點個體數量。如上海白蟻防治所,1966年在上海大廈內,用同位素示蹤找到了一個巢體為100cmx100cmx20cm的蟻巢,1968年在延安
劇場破獲了一個重量達250kg的蟻巢。據美國一些研究者估算,臺灣乳白蟻的巢群個體可達2百~4百萬頭,最大的巢群超過1千萬頭,采食直徑超過200m(Tamashiro等,1990年)。
   臺灣乳白蟻巢群的壽命則更難估計,因為巢中的原始生殖蟻衰老后,可產生短翅型補充生殖蟻接替,短翅型補充生殖蟻衰老后可能還會產生下一代的短翅補充型生殖蟻,如此接替下去,雖蟻巢的發育年齡很老,而巢中的蟻王、蟻后更替了不只一代,一般認為可達數十年(李桂祥等,1989年)。
短翅補充生殖蟻的產生及其來源
  臺灣乳白蟻巢群中,由短翅型補充生殖蟻替代原始型生殖蟻進行繁殖和擴大蟻群,已為大家所公認的事實,其數量有1頭短翅補充蟻王與3頭短翅補充蟻后,共同維持整個巢群正常生活的(唐覺、李參,1960年),有1頭原始蟻王與2頭短翅補充蟻后并存的(趙元,1964年)。
   在正常情況下,當巢中原始蟻王、蟻后發育衰老或自然死亡后,群內就會產生短翅補充生殖蟻接替原始蟻王、蟻后進行繁殖;有些巢群中,可能短翅補充生殖蟻早已產生,但產生的短翅補充生殖并不繁殖,只有在原始蟻王、蟻后不存在時才進行產卵繁殖。
   隨著大規模滅蟻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在開始初期,由于藥劑缺乏,采取了人工挖巢滅治,取出了主巢,及時解除白蟻造成的威脅,但經歷一段時間后,白蟻危害復發,蟻巢數反
而還有增加的事實(趙元,1964年)。一般認為,挖巢時雖然蟻后及絕大多數工蟻、兵蟻等個體被消滅,但分散在副巢及蟻路里的個體被漏掉,特別在炎熱季節,分散尤為明顯,取巢時,蟻王又很容易逃脫。這些分散殘留的個體和蟻王,會重新集結在一起,建立1至多個次生蟻巢,從中產生短翅補充生殖蟻,形成補充生殖蟻群體,或者以蟻群中早已產生而未發育的短翅補充生殖蟻為中心,以該巢群已有的各個副巢為基礎,形成次生蟻巢,開始進行產卵繁殖。為了證實人們這些認識的正確性,趙元曾于1961年7月,從蟻巢中分離出40g工蟻和兵蟻,分兩組進行飼養,至同年11月檢查,生存情況基本良好,說明工蟻、兵蟻在無蟻王、蟻后的條件下,只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個體,仍然可以繼續生存相當長的時間。時隔12年,他又在實驗室內用分離出的工蟻、兵蟻,幼蟻進行培養,作了臺灣乳白蟻補充型生殖蟻的觀察,得到如下結果。
1)分離飼養的100g蟻群,68天后形成次生蟻巢,1年后剖巢檢查,產生補充型生殖蟻4頭;
2)分離飼養的150g蟻群,6個月后形成次生蟻巢,經14個月21天解剖,產生了補充型生殖蟻8頭;
3)分離飼養的100頭蟻群,6個月后就有補充型生殖蟻。
   由此可見,蟻群在沒有蟻王、蟻后的情況下,不僅可以長時間生存,而且可從幼蟻中培養出補充型生殖蟻繁殖后代,繼續危害(趙元,1976年)。
   臺灣乳白蟻群體在缺乏生殖蟻的條件下,可產生補充生殖蟻的概率不會有黑胸散白蟻那樣高,也可能還需具備一定的必要條件有待探索。試驗表明,僅含有工蟻、兵蟻、若蟻的臺灣乳白蟻孤兒群體,在室內飼養兩年之后,工蟻數量明顯減少,兵蟻數量明顯增加,但未發現若蟻、非功能補充生殖蟻及功能補充生殖蟻(劉麗凌等,1997年)。
   有關臺灣乳白蟻短翅補充型生殖蟻的產生條件、形態特征、個體數量都有報導(蔡邦華、陳寧生,1964年,唐覺,李參,
1960年,趙元,1964年等),但對短翅補充型生殖蟻的來源還不十分清楚,或者報導得還不確切(趙元,1964年指出,可從幼蟻中培養出來)。黃亮文等(1983年)用1個配對飼養僅1年零3個月的幼年群體進行了試驗,該群體共有子代個體148
頭,其中工蟻136頭,兵蟻12頭,取去了蟻群中的原始蟻王、蟻后(脫翅雌、雄蟲),飼養了兩年以后,發現在這個幼年群體內培養出了短翅補充型生殖蟻,經鑒定為雄性。這頭短翅型補充生殖蟻的形態特征與工蟻十分相似,但個體比工蟻大,顏色深,臺灣乳白蟻短翅補充型(李)和該群體內工蟻有翅芽,體毛多。
   白蟻的生殖蟻有三大類型,除原始型生殖蟻外,還有短翅補充型蟻王、蟻后和無翅補充型蟻王、蟻后。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臺灣乳白蟻中無翅補充型蟻王、蟻后存在,這并不能說臺灣乳白蟻的工蟻就沒有轉化為補充型生殖蟻的潛力。黃亮文等的試驗表明,臺灣乳白蟻的工蟻仍然具有轉化為補充生殖蟻的能力,只是在它的轉化過程中,可能有一個翅芽型工蟻或擬若蟻階段,使翅芽得到發育,或者在轉化為補充生殖蟻的同時翅芽得到發育。
   黃亮文等(1983年)和唐覺、李參(1960年)觀察到的短翅補充蟻王,形態上有明顯不同,前者無復眼、前胸翅芽較長沒有翅脈、后胸翅芽較短,觸角14節(和工蟻近似);后者有
復眼、中、后胸背板的兩側向后方延長呈短翅狀并有脈紋、觸角19節(有翅成蟲20節)。雖然它們都具翅芽,都稱為短翅補充生殖蟻,但來源確不一樣。前者很清楚,來源于工蟻,后
者很可能來源于有翅成蟲的幼蟻,即來源于若蟻。
關于臺灣白蟻前兵蟻的分化來源問題
   由前述知,在臺灣乳白蟻新群體建立之初,大約卵開始孵化后8天~10天,開始出現工蟻,21天~35天開始出現兵蟻,兵蟻出現之前有一個前兵蟻齡期,前兵蟻發育為兵蟻需經歷8天~9天。由于觀察難度較大,對前兵蟻的分化來源不清楚。
   有人作過這樣的試驗,把引誘來的白蟻,去掉兵蟻等個體,只保留一定數量的成熟工蟻組成分離群體進行單獨飼養,經過2天~4天即可見到個別工蟻蛻去咀嚼口器,成為頭部稍大的中間型,再經4天~5天,中間型蛻變成為前兵蟻,以后經蛻皮發育為兵蟻。其分化速度及數量,隨種群密度不同而不同,種群密度高的,很快出現前兵蟻,且頭數多。如果不斷除去前兵蟻,群體內會不斷產生新的前兵蟻,如果不除去兵蟻,兵蟻達到一定數量后,不再出現新的兵蟻,分化暫時停止,保持了群體內各品級的平衡,但并未斷定臺灣乳白蟻群體中的兵蟻由工蟻分化而來(黃亮文,1993年)。
    在臺灣乳白蟻的自然巢群中,兵蟻的壽命是有限的,老的兵蟻不斷死亡,新的兵蟻不斷產生,始終要保持各品級比例的平衡。換言之,老兵蟻死亡時,群內各品級比例不平衡,新兵蟻產生時重新達到平衡。從黃亮文(1993年)的試驗可知,工蟻開始發生轉化為中間型個體的時間很短,只需2天~4天,再經4天~5天,中間型就蛻變為前兵蟻。當蟻群內兵蟻死亡時,只要其它類型(如幼蟻)發育為前兵蟻需要的不平衡作用時間長,這時蟻群內的工蟻就可能得到了轉化為前兵蟻的機遇。新群體建立之初,蟻群中的幼蟻率先發育為工蟻,此時蟻群內并未產生前兵蟻,更無兵蟻,在缺乏兵蟻的情況下,可能蟻群第一批工蟻中的個別個體會向前兵蟻方向轉化。
蟻巢
   群體初建時,蟻巢是一個小腔室,由脫翅成蟲銜取巢葉粉、砂泥、草紙,唾液等建成。初期,腔室筑得較粗糙,巢腔的上方為松散的小顆粒,腔室的形狀和大小各有不同,蟻巢組成
片葉狀。隨著群體的發展,巢腔慢慢變得光滑和結實。80天后,腔室內開始出現巢架,5個月左右,發展較好的群體,伸出巢腔外的蟻路可分布在培養皿的四周(黃亮文,1994年)。
   在群體的成長中,蟻巢位置會發生變動,遷移到條件更適宜的地方建立新的主巢,發展副巢。到巢群發育旺盛時,蟻巢系統龐大而復雜,由主巢、若干副巢、通氣孔、分飛孔、蟻
路、吸水線等構成。臺灣乳白蟻的主巢是整個蟻群的活動中心,與它配套的有通氣孔、分飛孔、吸水線等設施。副巢是主巢部分功能的延伸,白蟻蟲口的疏散場地,取食活動的中轉站。主、副巢間、主巢與分飛孔、通氣孔間都由蟻路貫通,并伸向各個取食點。
   主巢的形狀、大小都不固定,位于地下和泥墻中的主巢呈球形或卵圓形,位于木柱、箱、櫥、樹干、空心墻中的主巢依環境的形狀而不同。大的主巢能長達1m以上。主巢結構嚴密,分內、中、外三層。外圍是一層厚約3cm~5cm的疏松泥殼,又稱防水層。內部為許多重疊的巢片(或稱巢葉),作同心圓狀排列,也有作蜂窩狀排列的,越接近主巢中心,巢片越厚實。接近主巢中央,有王宮一個至多個,呈半月形,底部平坦,四周堅實光滑,是蟻王、蟻后居住的地方。
   副巢的數量不固定,有1個~2個的,也有3個~5個的,也有多達10個以上的。副巢與主巢的距離并不一定,據李棟等(1976年)用同位素測定,最近的在0.8m~6.6m之間,最遠的可達48.1m.副巢與主巢在結構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但有的副巢中蜂窩狀結構占的比例較大,或者其邊緣有網狀結構的支架,甚至有的副巢中還有王宮。副巢的外形與大小與主巢大同小異,但多數不大。由于副巢不居住蟻王、蟻后,在副巢內見不到堆放的卵粒,幼蟻的數量也少。為什么副巢與主巢在外形上很難區別?結構上大同小異?這還得從副巢的發生和來源說起。巢群新建之初,蟻巢只有1個,結構也較簡陋,沒有主、副巢之分。隨著蟻群的發展,群內個體數量的增加對食物需求量增大,活動取食路線越來越遠。與此同時,蟻巢也得到發展,容納個體的量增大,發展中的蟻群要求蟻巢應起的作用會逐漸增多,對蟻巢所處位置應具備的環境條件,也與初建時有所不同,由于這些原因,導致了副巢的產生。其副巢的來源有二:一是蟻王、蟻后居住的巢穴周圍,環境較好,具備繼續發展主巢的條件,但由于取食范圍的擴大,取食路線的增長而造成的困難,或者因蟻群的某些需要,而專門營建副巢作為中轉,或作為白蟻的疏散場地,這類副巢的結構就不如主巢堅實。二是蟻王、蟻后居住的巢穴周圍,不具備主巢再發展的條件,也有可能在主巢建立后發生了變化,而另覓適宜場所建立主巢,把原來的主巢放棄作為副巢;或者蟻王、蟻后居住已久
的巢穴周圍,雖然也有再發展的余地,但已建的副巢中,還有更優厚的建巢環境,而把這個副巢完善擴充后成為主巢,放棄原來的主巢,把它作為副巢。這類副巢的外形和結構方面
與主巢就較近似,不但有王宮,有些可能在附近還有分飛孔、通氣孔。
   臺灣乳白蟻發展以后的群體對營巢位置的選擇與新建時不一樣,有的筑在地面以上,乃致十幾層樓上,有的筑在地面以下,其深度在1m左右。蟻巢位置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將在臺灣乳白蟻的滅治中祥細介紹。
臺灣乳白蟻的活動規律
   臺灣乳白蟻在冬季是不進行巢外活動的,每年的活動期大約在3月~11月之間。它的活動范圍很大,遠遠超過人們已前的估計。用同位素示蹤探測到活動離主巢的距離為52.16m,其活動速度,每小時大于0.9m~3m;臺灣乳白蟻的活動環境很復雜,有時嚴重受害的建筑物內并沒有蟻巢分布,而筑在建筑物外的大樹內(李棟等,1976年)。據美國的資料,活動半徑可達100m.
  臺灣乳白蟻的活動時速和范圍是隨季節變化和氣溫高低而增減。在重慶的不同季節用同位素探測的結果是:在春未夏初,氣溫在20℃以上,正值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分飛季節,白蟻活動頻繁,時速可達17m以上,活動范圍可距主巢50m以外;進入秋季,雖然氣溫只比春夏低4℃~6℃,但白蟻活動大為減弱,時速只有2.1m左右,活動范圍距主巢最遠只達19m;入冬后,平均溫度在10℃以下白蟻幾乎停止活動,全部歸巢,但如遇氣溫一回升,白蟻就馬上外出活動(何茂業、王茂華、江涌,1981年)。
   臺灣乳白蟻副巢與主巢間的聯系是經常發生的,這不僅是主巢內居住有蟻王、蟻后、有產出的卵粒,有孵化出的大量幼蟻,以及若蟻等,需要得到營養供給和工蟻的撫育;也不僅是通過往來進行信息傳遞,散布激素;更不僅是主巢與副巢的溫熱條件不一樣,冬天到主巢可以避寒,夏天到副巢可以乘涼;還因為主巢內有通向水源的吸水線,到主巢后才可能獲取必要的水分。早年間,有人用染色標記和施藥的方法進行了試驗,推測白蟻在副巢內約經過4天必須至主巢一次(李始美,1958年)。近來,又有人用同位素示蹤測定后認為,主、副巢內白蟻之間的來往頻繁,一晝夜內可能往返數次,約4小時后就有白蟻從副巢返回主巢(李棟等,1976年)。
群體的建立和發展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1.新群體建立的條件
1)溫度 溫度對脫翅成蟲的存活和產卵、孵化有明顯影響。在控制溫度下25℃~30℃脫翅成蟲的配對存活率最高,產卵和卵粒孵化正常;20℃時,配對后54天內死亡率達63.3%,雖也能產卵、但經歷時間長,卵粒產得少,且一直不能孵化;15℃時,配對后54天內死亡率達93.3%,一直不能產卵;35℃時,產卵和孵化表現出不正常的情況,開始產卵10天后,脫翅蟲產卵率反而低于30℃和25℃的結果。在廣州的室內常溫下,飼養的新群體發育也較正常。
2)水分 臺灣乳白蟻營隱蔽式的群體生活,新建的群體要求有一個穩定的棲境,除了適宜的溫度外,對棲境基質含水量的要求比較嚴格,脫翅成蟲落地后若找不到適宜水分的棲息地,即是溫度適宜,它們也很快死亡,水濕條件是事關生存的重要因子之一。用巢葉粉1.25g,砂30g,纖維素粉0.25g和一塊草紙配制成營養基質,使它的含水量分別為56.6%,38.5%,及19.6%,在常溫下飼養新群體的結果表明;不同含水量基質對臺灣乳白蟻脫翅成蟲的生存、產卵期、產卵量都有顯著影響,在低濕和高濕條件下飼養的脫翅成蟲,死亡率較大,產卵期都有明顯的推遲,基質的含水量低的,產卵量減少;基質的含水量
不同,卵粒的孵化期也不一樣,含水量為19.6%的,在43天內全未孵化,含水量為38.5%的,43天內有52%的新群已開始孵出幼蟻,含水量為56.6%的,43天內僅有32%的新群體開始孵出幼蟻。以上說明新建的群體對環境基質的含水量要求適中,濕度過低或過高對種群發展都不利。
3)食物 過著社群生活的有翅成蟲,飛離巢群后,雖然其耐饑能力比其它昆蟲強,但仍需一定的食物補充,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及繁殖。在沒有食物供給的情況下,16天后只有0.6%的群體產出了卵粒,且產卵量少,僅為3粒,多數不能孵化,新群體存活60天~110天后全部死亡;饑餓14天及1天后加入食料的,產卵期比對照推遲了3天,產卵量及群內幼蟻數比全饑餓的群體高,但不如一開始就加入食料的對照組好。
   臺灣乳白蟻可取食多種樹木,但不同種類的木材對臺灣乳白蟻種群影響不同。用廣東松、苦棟、荔枝、大葉桉、福建柏、濕地松、馬尾松及人工飼料飼養新群體的結果說明,不同的食料對脫翅雌蟲產卵期及孵化期影響不大,而對增殖力就影響顯著。用濕地松、馬尾松、人工飼料及對照組飼養的脫翅雌蟲產卵的比率高,均在84%以上,每頭雌蟲產卵量也高;苦棟、廣東松及大葉桉飼養的,雖然產卵雌蟲比率在70%以上,但平均產卵量少;荔枝木飼養的,產卵雌蟲比率僅占42%,平均產卵量也少。從卵孵出的幼蟻數量來看,荔枝木、廣東松、大葉桉、福建柏飼養的,群內幼蟻數最少;溫地松,馬尾松及人工飼料所飼養的群體中,幼蟻數量與對照組接近,說明用這些食物飼養雌蟲的增殖力強(黃亮文等,1980年,1981年)。
2.群體的發展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群內個體數量的發展快慢,主要取決于生態條件是否得到滿足,特別是溫、濕度和食物。試驗表明,營養基質的含水量除了影響脫翅雌蟲本身生存及產卵、孵化以外,還影響到群體的發展,基質含水量為19.6%的新群體,飼養2年后群內個體數平均有95頭,兵蟻占9.5%;基質含水量為38.5%的新群體,飼養2年后群內個體數平均為138頭,兵蟻占11.7%.環境過干、過濕對群體發展都不利(黃亮文等,1980年)。有人曾于1973年4月27日接種配對一批脫翅成蟲,置于恒溫30℃,恒濕85%的培養箱中,給于足夠的水分和食物,群體發展相當迅速。在1974年7月24日觀察,(配對后15個月),群內個體數量已達1039頭,其中工蟻915頭,兵蟻124頭,卵一堆(李桂祥等,1989年)。
蟻巢的溫濕狀況
臺灣乳白蟻筑集中型的大巢,在這種大型蟻巢內形成了獨特的生境,溫度、濕度和氣體成分都有自己的特點,并保持了相對穩定。經測定,不論在冬季還是夏季,蟻巢的溫度均高于室溫,通常高4℃左右。如1月平均室溫為15℃,平均巢溫則19.8℃;7月平均室溫為29℃,平均巢溫為32.8℃;11月平均室溫是19.9℃,平均巢溫是23.4℃(李桂祥等,1989年)。
   臺灣乳白蟻的巢溫與環境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一年中,巢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進行高低往復的循環。環境溫度對巢溫的影響是小群體較大群體受的影響大,地上巢較地下巢受的影響大,巢的邊緣部分較中心部分受的影響大。一年中可分為4個時期。
1.低溫相對穩定期
   此期為冬季到初春的最冷季節(12月~2月),巢內溫度處于全年最低水平(10°左右),且保持相對穩定,巢的邊緣部位最低為7℃,中心部位最高在15℃左右。
2.快速上升期
   此期一般出現在初春到初夏之間(2月到5月)。巢溫快速上升;巢溫的變化與環境溫度呈顯著正相關。這期間環境溫度并不高(6℃~15℃),而巢溫卻達到了全年最高記錄37.5℃.
3.高溫穩定期
   此期出現的時間最長,從春未開始到深秋以前(4月~9月)。巢溫變化的幅度小、頻率低,與環境溫度相關不顯著。環境溫度在15℃~25℃范圍內大幅度變化,巢溫卻穩定在
35℃左右。
4.緩慢下降期
   出現在9月到12月,即中秋到初冬之間。巢溫從31℃緩慢下降到15℃左右,與環境溫度相關顯著(李耀華,1984年)。
   臺灣乳白蟻的巢內溫度在一年往復循環變化中,有高、低兩個相對穩期,這兩個穩定期的出現與白蟻群體的冬集夏散息息相關。
   低溫相對穩定期,雖巢溫降到全年最低水平(10℃左右),但仍高于環境溫度,且保持了相對穩定,此期內白蟻均已回巢集中,不外出取食,巢內白蟻很不活躍,但未冬眠,有利于巢內溫度的保持。
   在快速上升期內,白蟻的巢內活動相當活躍,而又未大量離巢外出活動,代謝作用發出的大量熱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散發,在環境溫度漸逐回升而又不高(6℃~15℃)的情況下,巢溫迅速上升,達到了全年的最高記錄(37.5℃).
   高溫穩定期是白蟻出巢活動和取食旺季,大量的白蟻外出,離開主巢,羽化后的有翅成蟲和一部分工、兵蟻已向副巢和分飛孔附近轉移,巢內白蟻較少,盡管環境溫度比較高(在15℃~25℃),但巢溫卻低于快速上升期未的溫度、并基本穩定在35℃左右。在緩慢下降期內,環境溫度降低,影響巢溫下降,但巢外白蟻活動,取食逐步減弱并逐步向巢內集中。由于巢內白蟻的數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了巢溫的下降,使巢溫下降速度相當緩慢。
   臺灣乳白蟻的蟻巢所在位置,一般都接近水槽、廚房、衛生間、盥洗間或其它有水源的地方。即是不接近水源,通常在其主巢下方都會有1或2條以上的吸水線通向有水的地方獲取水分。所以,臺灣乳白蟻的巢經常保持了高度的水濕環境。經測定巢葉含水量一般都在30%~37%之間,平均含水量為33.3%,根據這個數據配制的營養基質,白蟻就能正常生活(李桂祥等,1989年)。
活動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臺灣乳白蟻喜溫暖、怕寒冷、好潮濕、厭干燥。它的地理分布、建巢地點的選擇和出巢取食活動等都與溫度和水濕條件有密切關系。臺灣乳白蟻取食多種木材和農作物,但不同的木材和農作物對它的取食活動有不同的作用。
1.白蟻活動與溫度的關系
1)臺灣乳白蟻生存與活動的溫度范圍 經實驗得到的臺灣乳白蟻最低致死溫度,開始活動溫度,最適宜的溫度區域,最高致死溫度如下:
①最低致死溫度:是-3℃,經歷7天后全部死亡;在-1℃,9天后死亡;在1℃,14天后死亡;在4℃,28天后死亡;在8℃,34天后90%以上死亡;而在10℃,經1.5個月后仍有80%正常,僅有部分死亡和異常。所以臺灣乳白蟻對低溫有一定忍受能力。在自然界中,1月平均氣溫4℃和最低氣溫-3℃~-5℃條件下它們都能生存。
②開始活動溫度;在10℃以下蟄伏不動;10℃~13℃仍基本不動,但偶有取食或走動現象;13℃~17℃開始活動和取食,但較緩慢;17℃以上正常爬行和覓食。
③最適氣溫:通常為25℃~30℃.
④最高致死溫度:在恒溫39℃~41℃條件下,經2天后95%死亡;在35℃~37℃下,連續觀察兩個月未見死亡?磥砼_灣乳白蟻可生活的溫度范圍是10℃~37℃(李桂祥等,1989年)。
   李耀華(1991年)根據實驗得到的新結果,把溫度對臺灣乳白蟻生存和活動的影響劃為3個溫度區域。
①不能生存溫度區 40℃時,1天內就有1/4死亡,2天后死亡90%,且活著的白蟻其行動亦不正常,3天后死亡100%.高溫時白蟻死亡的速度受環境的影響,濕度高的皿內,白蟻死亡較慢,較干燥的皿內,1天白蟻即全部死亡。
   在冬季最冷的季節,測得野外臺灣乳白蟻巢內的最低溫度為9℃,白蟻并不死亡。白蟻全部死亡的溫度和所需的時間為:4℃,28天;1℃,14天;-1℃,9天;-3℃,7天。因此,臺灣乳白蟻不能生存的低溫界限應小于9℃.
②可以生存溫度區 當溫度大于或等于9℃而于小20℃時,白蟻死亡極少,可以生存,但活動弱,行動慢,不取食或取食少,可見并不適宜其正常的溫度要求。
 在每年的2月~5月間(即巢溫的“迅速上升期”),野外臺灣乳白蟻巢溫可以出現37.5℃的高溫。室內試驗當溫度達到38℃時,臺灣乳白蟻表現很不適應,死亡會成倍提
高,但群體尚能忍受較長時間,到5天試驗結束后,尚有71%的白蟻存活。因此,在大于36℃而小于40℃的高溫,也是臺灣乳白蟻群體可以生存但不適宜的溫度區。
③適宜生存溫度區 在20℃~36℃之間,白蟻死亡甚少,其死亡率在5%~14.8%之間,平均為7.76%;在此溫度區,臺灣乳白蟻能正;顒雍腿∈常瞧溥m宜生存溫度區。
2)溫度與取食的關系 臺灣乳白蟻在溫度為10℃以下時,基本蟄伏不活動,只有當氣溫上升到10℃以上才開始有取食活動。3g白蟻(每克平均有378頭)一個月的取食量
15℃,0.37g;20℃,0.84g;25℃,2.41g;30℃,4.06g;35℃,4.72g.從這些數據看出,隨著溫度增高,臺灣乳白蟻的取食增大,其中以25℃~30℃增加最為顯著(戴自榮等,1980年)。
   李耀華(1991年)經過實驗指出,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臺灣乳白蟻的取食量隨溫度的升高而提高,但兩者并不呈直線相關,在24℃~26℃的溫度范圍內,出現了一個明顯的
高峰。根據溫度與取食量的關系,可劃分為4個取食溫度區。
①不取食溫度區 在溫度低于10℃或高于38℃時,白蟻不取食。
②微取食溫度區 在溫度38℃或在10℃~20℃之間,臺灣乳白蟻取食量甚微,平均取食率為2.82%.
③正常取食溫度區 當溫度為22℃或處于28℃~36℃之間時,臺灣乳白蟻取食量屬于中等水平,其取食率平均達到7.61%,為微取食溫度區的2.7倍,但卻甚低于高峰取食
溫度區的平均水平。
④高峰取食溫度區 在24℃~26℃的溫度范圍內,臺灣乳白蟻的取食量出現一個明顯的高峰,其最高取食率達20.19%,平均取食率為17.32%,是微取食溫度區的6.14倍,是正常取食溫度區的2.28倍。這是臺灣乳白蟻最喜歡的溫度范圍。
在自然條件下,溫度不是常恒不變的,天也有打雷下雨的時候,白蟻出巢取食的強度也有變化。用同位素示蹤測定,在廣州的6、7月分臺灣乳白蟻每晝夜內的取食盛期出現在
深夜1時~3時(當時的平均溫度為28.9℃,相對濕度為83.3%).雷雨發生時,能量升高可說明取食活動增強,尤其在混凝土結構的地下巢更為顯著,可能和水分有一定關系。因為混凝土內的地下巢,較缺乏水分(李棟等,1976年)。
3)溫度與臺灣乳白蟻地理分布的關系 關于臺灣乳白蟻在我國的地理分布,蔡邦華、陳寧生(1964年)指出:臺灣乳白蟻分布的北界,約位于北緯32°~33°左右,又與
4500℃等積溫線或1000mm等雨線略相近似,地理上則與秦嶺山脈和淮河相符,亦為動物分布上東洋區系與舊北區系的主要分界線。據林樹青等(1986年)的報告,江蘇省建湖
縣已發現乳白蟻屬的分布,該縣位于北緯33.4°,是我國目前分布最北的記錄。在一些有臺灣乳白蟻分布的地方如安徽的巢縣、江蘇的南京、建湖、湖北的武漢、四川的南充以及重慶市等地,冬季都有冰霜,而臺灣乳白蟻可生活的溫度范圍是10℃~37℃或10℃~38℃,應如何解釋這些矛盾著的現象呢?羅均澤、戴自榮(1975年)認為,首先在低于10℃的短時間條件下,臺灣乳白蟻不會很快凍死,只是處于蟄伏狀態,一俟氣候回升,白蟻又轉向活動并取食,即是在-3℃情況下,也需持續7天白蟻才會凍死。由此可知,只有持續低溫才對臺灣乳白蟻的分布起到限制作用。其次,在自然情況下,臺灣乳白蟻巢內溫度一般都比室溫高,而在冬季室溫一般比氣溫高,蟻巢起到一定的保持溫度作用,地下蟻巢尤其如此。加之寒潮侵襲時氣溫下降的特點是持續時間不長,因而在有些地區,盡管地面溫度已降至零下,臺灣乳白蟻仍能在巢內安全生存。
2.活動與水濕條件的關系
  水是臺灣乳白蟻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白蟻本身含水量為79%.臺灣乳白蟻所需的水分除通過吸水線直接向水源吸取外,還可以從土壤、木材中吸取游離水分。用1分纖維素粉,7分巢葉粉,13分細砂組成培養基,并使配制的基質為不同的含水量,在恒溫28℃和飽和濕度下飼養白蟻。
   若沒有直接水源,如培養基的含水量控制在35%左右,相對濕度在90%以上,臺灣乳白蟻就能正常生活。在干燥的環境里,白蟻生存時間很短。
3.活動與食物的關系
   通常認為,臺灣乳白蟻主要靠蛀蝕木材和分解纖維素作為自己的營養來源,然而事實上臺灣乳白蟻能侵蛀損壞的材料遠遠超過了這個范圍,根據調查,臺灣乳白蟻能夠蛀食的
材料有:木材、竹及其制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膠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棉麻、毛、絲的織品和制品;化纖織品等類。
臺灣乳白蟻經常在行道樹、庭院觀賞樹木的樹干基部筑巢,它不僅取食生活樹木的木質,并以樹巢為策源地,入侵到鄰近建筑物內危害。白蟻建筑樹巢對樹種是有選擇的,顯示
了不同的生活樹木有各自耐白蟻蛀蝕的性能。長期觀察中發現,苦楝、柚木、杉木、馬尾松等樹木的耐臺灣乳白蟻蛀蝕性能良好,臺灣乳白蟻基本上不在樹干內筑巢;荔枝、番石榴、側柏、檸檬桉、白蘭等樹木,耐臺灣乳白蟻蛀蝕性能較好,但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發現蟻巢和蟻害;構樹、大葉桉、樟樹、垂柳、楓楊等樹木,耐臺灣乳白蟻蛀蝕性能差,白蟻經常在樹干內筑巢(戴自榮、羅均澤,1980年)
   臺灣乳白蟻的取食活動要受到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因子的制約。
   在物理因子中,除溫度外,材料的硬度與耐蛀蝕性能有密切關系。臺灣乳白蟻比較喜歡蛙蝕軟質的材料,就塑料而言,臺灣乳白蟻能夠蛀蝕多種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它不能蛙蝕硬質聚氯乙烯薄片、酚醛塑料以及硬的玻璃鋼。對木材來說也一樣,一般硬度越大,耐白蟻性能越好(堆砂白蟻屬的種類例外),即是遭到破壞,其速度也比軟質木材慢得多,至今公認的耐白蟻蛀蝕木材如鐵刀木、桃木、楠木等,都具以材質堅硬著稱。
    食物中的化學成分對白蟻取食有著重要意義,這里可能表現為引誘、驅避、或有毒作用。不同樹種的生活樹木,耐白蟻性能表現出明顯差別,同一種的生活樹和采伐后的木材耐白蟻性也會有變化,看來,木材中所含的化學物質及其演變起著重要作用。眾所周知,馬尾松的木材最招引白蟻,但是卻沒有發現臺灣乳白蟻在健康生長的馬尾松樹內筑巢,采伐后木材中揮發性驅避物質的消失可能是重要原因。又如苦棟木材中含苦棟素,柏木中含有萜烯物質,這些物質都有一定的驅蟲作用。臺灣乳白蟻蛀蝕芋、番薯、馬鈴薯、花生等作物,但危害大多發生在收獲期,這時上述作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某些地區,臺灣乳白蟻還
嚴重危害甘蔗,但危害主要發生在萌芽期和成熟期(上糖期),這時蔗莖內含有豐富的糖分。看來,糖分對臺灣乳白蟻有一定的引誘作用,目前用于誘集臺灣乳白蟻的誘餌中,如加入蜜糖或蔗糖后,能顯著提高誘集效果(戴自榮等,1980年)。
蟻巢的發展變動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臺灣乳白蟻巢群發育的不同階段對營巢環境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巢群建立初期,對營巢環境的水分要求較嚴,無論是獲取的食物或蟻巢周圍的土壤中,都含有足夠的水分。配對后的脫翅成蟲,需要一定的營養補充;子代個體產生后,數量少,無遠距離取食的能力;巢腔中,巢葉從無到有,初期的結構很簡陋,保持水濕的能力差,尚缺乏通向水源的吸水線;群體只能從食物中或通過體壁滲透作用從周圍環境中獲取水分。因此,分飛后脫翅成蟲常選擇在接近地面的上下部位建巢,如門框基部、木柱腳、木樓梯腳、貼地的木地板、灶底、墻角以及雨水經常濕潤的窗框等,這些地方土壤較濕潤,木材較腐朽,含水量充足。
蟻群開始發展后的一段時間里,由于蟻群個體數量的增加,一方面居住蟻王、蟻后的巢穴不斷擴展,另一方面還可能發展副巢或新建主巢,無論是發展副巢也好,或者建新主巢進行轉移也好,估計向上延伸的幅度都不大。巢群發展壯大之后,臺灣乳白蟻的蟻巢有向下發展的,其入土深度在20cm~40cm之間(從巢頂算起),最深的可超過1m;也有向上轉移到不同高度,甚至在十幾層樓上建巢的,并在不同結構的建筑物中形成了一些可尋的規律(參見臺灣乳白蟻防治方法中的蟻巢分布規律),反映了臺灣乳白蟻對營巢的環境要求發生了變化。從蟻群的發展來看,由于群內個體的劇增,對食物的需求量增大,而對食物本身
和取食環境以及營巢環境的水分含量要求不是那么嚴格,它已經有能力修筑吸水線通向水源獲取水分(不靠近水源的蟻巢,通常在主巢下有一至多條吸水線);從蟻巢的大小、結構、功能上看,已是結構復雜的大型蟻巢,有供水和通氣設施,出現了溫、濕度的相對穩定。發展成這樣的蟻巢,需要一定的隱蔽空間,或者雖是實體,但潛在有擴建和發展巢腔的寬松環境,經白蟻的不斷蛀蝕,能滿足蟻巢日益擴展的需要,因白蟻不能咬蛀、打通實心的堅硬火磚、混凝土營巢。在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的建筑物中,食物豐富,現存的隱蔽空隙有空心墻等,大的木柱、正、橫梁、土墻、地坪以下的土壤中都潛伏有蟻巢建立和發展的寬松環境;鋼混結構的建筑物中,建筑物本身的木材很少,有的還全是鋼門、鋼窗,而室內裝修用了大量的木材和木材制品,現存的密閉空隙不少,如空心夾墻、預制多孔樓板、吊頂、浴盆兩端及下面的空隙等,潛伏的蟻巢發展場所有,衛生間內蹲式便器周圍的回填土、混凝土地坪下的土壤等。蟻巢向上轉移對出巢取食相對有利,蟻巢向下發展對建集中式的大型蟻巢十分方便,但蟻巢的入土深度要受地下水位高低的制約。

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發布:滅蟻防蟻熱線:13699834260黃工

 

Copyright 2007-2021 深圳市程建白蟻防治有限公司 

粵ICP備18123818號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花園大廈C棟707
寶安分點:石巖街道田心大道生源大廈A座1003室 
電話:0755-2393 9041 傳真:0755-2393 9117
聯系人:黃先生 手機:13699834260

郵箱:cjby@163.com